新质生产力牵引下高职“分类定制”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姬玉侠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相辅相成,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就业方式转变及就业水平提升。就业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国家“新双高”建设大背景下,高质量的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检验和发展目标。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业态、新模式的推陈出新,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在就业服务的供给、就业岗位的适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建全“区域灵活”动态政策服务,构建“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就业育人体系,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定制”人职匹配分析平台,精准画像、精准指导,完善高职院校数字化内部治理和就业服务机制,数据联动,完善全过程跟踪和反馈机制。
一、畅通政校企研联动,构建“区域灵活”动态就业服务政策
(一)优化政策差异化定制,增强不同就业政策系统间的联动协同。组建决策咨询团队,听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需求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教育系统、人社系统、财政系统等实施差异化的顶层设计和决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加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资助及帮扶力度,增设更多政策性岗位,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二)激发校企联动活力,推动政策内容从单边发力到双向对接。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 , 征求企业意见,以更多的差异化的政策资金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政府和高职院校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推广,以提高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参与度。
(三)搭建数据共享“基础底座”,以动态评估增强政策适变性。加快构建贯穿政策之中的就业信息沟通系统,以省为单位,建立区域间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架构起就业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保障“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高效性与准确性。省教育厅、人社厅、大数据局等部门组成专班,建设“一键找岗”大学生就业场景应用。以高校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相关数据搜集,建立动态政策调整机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数据导航画像,构建数字化“人职匹配”就业服务平台
(一)搭建“人 - 职”数据仓库,创建全过程数字平台画像分类功能。建立“校—企”数据接口和匹配标准,全过程动实时抓取和跟踪学生学习成绩等数据,建成学生成长大数据仓库;对企业岗位进行画像分析,形成岗位需求图谱,挖掘各类企业招聘数据,促进校企需求信息对接,建成职业岗位大数据仓库;架起“人- 职”两仓库桥梁,实现就业数据的自动收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数据仓库信息,研发“职业性向测评、成长画像学习导航、智慧化精准就业、一键式就业指导培训”等就业服务功能模块,实现精准指导、分类教育、人职匹配。
(二)融合多平台多功能,提升一键匹配智能化服务功能。将线下就业流程分设在就业数字化平台功能界面,及时针对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开展相关数据信息的精准匹配推送 , 实现“专业匹配”“岗位匹配”及“技能匹配”等精准服务。设立数字化就业平台就业市场管理、就业信息管理、就业数据调查及就业数据分析等多项网上办事功能,实现就业材料数字化、就业流程信息化。
(三)集成数字化就业指导队伍,“一生一师”点对点服务。建立学校与院系两个层面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形成基于平台的校院两级分工协作机制,线上建立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导师库。开展“智能答疑—在线咨询—线下辅导”三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一对一咨询”预约,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或专题培训,设置求职技能培训线上课模块功能,学生可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提升求职技能。实施就业服务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吸纳行业企业人士参与,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实效。
三、推进“分类培养”改革,构建“因材施教”就业育人体系
(一)分类分阶助学,打造精准培养链,夯实“就业根本”。根据平台数据分析,编制专业群“行业- 专业- 职位- 技能”字典,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校企需求信息对接;精准把握就业市场新需求,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一专业一特色”就业发展计划,发挥专业集群“就业优势”,定期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以科学合理的专业集群设置和学生就业技能培养模式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就业岗位资源,抢占“就业市场”。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通过数据平台建立线上访企拓岗途径,通过校院两级进企业、学生实践实习进企业、家校联动进企业等形式,提升访企实效性、拓岗精准性。充分调动校友深度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去,千方百计挖掘就业资源。
(三)以“多元化”实习平台构建“高效化”实践体系,解决“就业矛盾”。搭建“多元化”实习供需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项目合作为抓手,畅通岗位募集渠道,扩大就业实习规模。做好实习就业转化,抓牢实习中间环节,使“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开发更多实习岗位,做好实习基地向就业基地的转化,促使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实习实践活动实现毕业即就业。
四、打造“三线联动”模式,构建“分类定制”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
(一)筑牢“就业思想线”,分流指导,创新前置生涯教育。前置大数据导航分析,引导学生按需分流,实施“三阶三维教育”,开展“一生一规划”生涯指导,即一二三年级 3 个阶段,课程、大赛和咨询辅导 3 个维度的教育指导。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室,成立专家咨询团,发挥朋辈力量组建成立导师助理团队(由学生组成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助理队伍),在专业老师带领下,通过“成长画像学习导航”系统,使学生对标意向职业岗位,进行职业画像、拟就业能力测评等,指导学生开展精准化就业、个性化择业。
(二)开拓“智慧就业线”,个性定制,提高“人职匹配”度。构建智慧就业体制机制,以“差异化”云端招聘满足“个性化”求职需求,完成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就业服务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不同平台的数据互融共通,将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画像进行精准匹配,并进行双向推送。建立动态更新的就业帮扶台账,“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指导、面试辅导等。
(三)发挥“创业示范线”,双创驱动,锻造就业新引擎。一是构建“一体多元分层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所有专业建立“专业+”分类别课程体系,创设“情境—行动式”标准化教学设计模式。二是搭建“1+3+N”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按照“一中心多基地”的总体思路,推动“校、政、企、研”四方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校内建设为的综合性双创基地、创客空间和创业培训中心,各专业建设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和基于专业课教师为主持人的创客工坊,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三是以“四个到位”强化创新创业保障,建立教育研究室、创业导师工作室等各类专用工作场所,确保组织机构、顶层设计、工作机制、工作条件到位。四是多维支持促动创新创业实践,设立双创专项资金,对接各级政府扶植资金,为优质项目发放开业补贴,建立创业奖学金和创业大赛奖励机制,对申请小额贷款的创业学生,给予担保支持,解决学生创业资金困难。
[ 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25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基于场域理论的高职“ 产教科创” 适融提质研究》成果(2025JYQS0088);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24 年度调研项目《高校链式精准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研究》成果(SKL-2024-747);2024 年度科研项目《基于省域视角的高职教育“产教科创”全链条适融提质研究》成果(2024SK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