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朱克健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引言
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涌溪火青作为六大茶品中绿茶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外观、特殊的风味在中国茶林负有盛名。其传统制作技艺在2010 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艺相较于其他绿茶更具特点,历经数代传承人的传承改进,保留至今尤为难得。
一、涌溪火青的发展历程及其工艺价值
(一)发展历程
涌溪火青起源于明代,清代作为贡茶声名鹊起。咸丰年间进入全盛期,茶农将茶叶揉压成腰圆形,形成独特形制。解放前期生产停滞,1955 年恢复后于 1982 年获评 “全国名茶”,邓小平曾赞其 “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但 1984 年分户生产后,因采摘标准下降、农药滥用等问题品质暴跌,直至 1988 年通过技术改良与管理优化才重获生机,2009 年获世界绿茶协会评比第一名,2010 年入选省级非遗。
(二)工艺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
涌溪火青传统制作工艺经久不衰,不断推陈出新,其制作技艺是泾县绿茶工艺的活态见证,蕴含 “罗汉先生发现异色茶树” 等传说,苏轼、汪士慎等文人曾为其题诗,构成茶文化重要载体,对于研究茶文化的发展变迁保留了珍贵的史料。
2. 经济价值
泾县作为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之一,其产茶历史悠久。据茶学泰斗陈椽教授所著《茶业通史》考证:东晋元帝时,泾县已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贡茶产地。[1] 该地盛产多种优质绿茶,经济体系中茶叶生产销售所占比重较大,是地方支柱产业之一,泾县黄田、涌溪的茶园已发展到 666.7hm2 ,年产涌溪火青茶 120 余 t,一产产值达 6000 余万元。[2]
3. 养生价值
当下养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涌溪火青具有很高的医药养生价值,其中所含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对于降低血压有很明显的功效;茶多酚等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扩散,提高人体免疫力;饮茶对于抗氧化、预防衰老和一些疾病也有特殊的功效。
二、涌溪火青的传统制作技艺
传统的涌溪火青制作技艺大致可以分为采摘、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数道工序,全部流程历经二十小时左右,最后制成富有幽兰香、高山气、回味醇厚的涌溪火青。
采摘:清明后 3-5 天开采,每隔 1-2 天采一次,持续 10 天。选 3厘米左右的一芽二叶,要求鲜叶大小、嫩度均匀,手采时保留芽叶完整,用透气竹篮存放,防止焖热。
杀青:用铁锅杀青,温度控制在 140-160∘C ,投入 2 公斤鲜叶,炒7 分钟左右,散去部分水分。需严格把控火候,避免鲜叶焦边。
揉捻:在鲜叶出锅后将水汽抖散,使其保持相对干燥的状态,用双手轻轻团揉,发力不宜过重,将鲜叶中的部分茶汁揉出即可,在揉压过程中鲜叶呈现长条形,便于下一步的制作。
炒头坯:这个过程为了进一步散落鲜叶中的水分,使用桶锅,当锅内温度适宜,投入一公斤左右的鲜叶量,快速抖炒,至茶叶不粘手即可,出锅后紧接着进行复揉。
复揉:将炒完头坯的茶叶延续之前揉捻的工序,进一步将鲜叶中的茶汁逼出,使其更加干燥,便于塑形,在揉捻过程中不宜用力过猛,尽量保持茶叶不受损坏,减少渣滓的形成。
炒二坯:沿用头坯的桶锅,温度降低至八十摄氏度左右,小火慢炒,随着水分的散失,鲜叶形状转为完整的虾状。
摊放:经过炒制后的鲜叶相对干燥但部分水分还在其中,将其均匀的摊放三至五个小时,待水汽散去,茶叶趋于绵软。
掰老锅:作为涌溪火青核心工序,以低温炭火烚干,用木炭保持锅温稳定。炒制中两次并锅,人工翻炒约 12 小时,通过挤压、翻转等动作使茶叶形成紧实颗粒。烚炒次数从开始的每分钟 10 余次递减至 5-6次,最终茶叶表面光滑、色泽明绿,炒制定型后出锅。
精制分筛:用特制竹筛筛选茶叶,经 “撩头挫脚” 后得到成品。成品紧实,掷杯有声,冲泡后汤色杏黄,香气幽兰,回味甘醇,耐泡持久。
传统的涌溪火青制作技艺繁杂,对于成品的要求很高,故而品质在绿茶中可谓上乘,但是上品涌溪火青的工艺完全依靠长时间制作的经验,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学习才能熟练掌握。
三、涌溪火青及其制作技艺当下面临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人和制茶人才的短缺
核心技艺 “掰老锅” 依赖传承人经验,但老一辈逐渐老去,年轻人因务工潮流失,手工制茶占比锐减。鲜叶采摘季节性强、标准高,仅靠老匠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技艺传承面临 “人亡艺绝” 风险。
(二)现代机械化的冲击
机械制茶虽提升效率,但无法完全替代手工:杀青、炒坯环节可标准化操作,但 “掰老锅” 中温度、手法的动态调整仍需人工把控。部分茶农为追求效率缩减工艺,导致茶叶香气、形制下降,引发市场恶性反馈。
(三)市场竞争力不足
相比西湖龙井等知名绿茶,涌溪火青知名度低,消费群体小众且产品单一,仅生产春茶,夏秋茶因品质问题极少利用。市场流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化、标准化程度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四)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创新性
涌溪火青作为当地传统的名品绿茶,一直以来以春茶的生产为主,夏秋的茶叶因香气不足滋味不浓很少生产。[4] 单一的生产链使其市场供应量不足影响到市场竞争力。当下随着茶文化的风靡,许多消费者不在停留于传统绿茶的品茗,对于新型茶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完全固守传统对于涌溪火青的发展态势是不利的。
四、关于涌溪火青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的建议
(一)推进涌溪火青产业化进程与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涌溪火青作为当地有名的绿茶品牌,当下的生产模式以分散经营为主,使其生产规模受限影响其经济效益;小生产模式对于产品质量的把控有限,涌溪火青的品质参差不齐,应将当地小规模生产作坊整合,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目前泾县仅制定一项相关产业标准:《汀溪兰香茶公司企业标准》。
(二)加速生态茶园和多元产品体系建设
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茶叶质量把控,联合当地生产部门,建设生态茶园,推广无污染农药与灭虫设施,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联合科研机构培育新型茶株,引入乌龙茶做青技术改良夏秋茶,开发多元化产品在原有涌溪火青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茶株的培育,研发新型火青茶株,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正确面对机械化生产推广
对杀青、炒坯等环节推行机械化,释放劳动力;设立非遗传承馆,针对 “掰老锅” 等核心技艺开展师徒传承与培训,确保工艺原真性。政府可资助技术研发,优化机械性能以适配传统工艺。
五、结语
茶叶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农耕文化之一,有着清晰的历史传承文脉,更是肩负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双重职责,对于研究茶叶的发展史有着重大意义。涌溪火青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众多茶类非遗技艺之一,对其传承保护的研究可以完善传统制作技艺的内涵、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也是为其他茶类的传承保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丽 . 《茶业通史》的研究 [D]. 安徽农业大学 , 2009.
[2]. 董永泓 , 杨春香 , 吕建武等 . 从低谷中再度创新崛起的涌溪火青——浅析涌溪火青发展滞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J]. 茶业通报 ,2014
[3]. 左文和, 王贤华. 泾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对策 [J]. 茶业通报, 1999, (02): 4-5.
朱克健(2000.7.27-),男,汉,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23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