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共同体如何重构"双减"时代的专业成长力
武志贤
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在基础教育“双减”政策深度推进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面临提质增效与协同创新的双重挑战。本研究以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和西宁市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和昆仑英才教师学习共同体等实践案例为样本,系统剖析教师学习共同体在重构专业成长力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多维协同的研修机制、创新实践导向的教研范式、搭建知识共享的智慧平台,教师学习共同体能有效破解传统教研的碎片化困境,形成“研-训-教”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新模式。这种协作革命不仅重塑了教师的知识生产逻辑,更培育出适应教育变革的集体智慧动能。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成长力;
协作性实践;知识共享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框架:“双减”政策倒逼教师专业成长模式转型
2021年“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质量攻坚新阶段。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纵深推进,催生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重构。“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效能、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提出的三重挑战,实质上构成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系统性考验。传统"单兵作战"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已难以应对新形势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三个显著转向:从经验积累转向循证实践,从个体精进转向群体共生,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造。在此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专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
二、理论透视:学习共同体的专业赋能机理
(一)知识生产的集体建构
莱夫和温格(Lave & Wenger)的情境学习理论指出,专业知识的形成本质上是社会性参与的实践过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协作性实践情境,不断重构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进而推动教师实现从经验积累到循证实践的认知跃迁。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学科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就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实践尝试。
(二)专业资本的协同增值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的专业资本理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决策资本的有机整合。学习共同体通过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将个体教师的经验智慧转化为群体共享的专业资源。名师工作室正是一种开展此类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西宁市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和昆仑英才团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工作室教师团队通过共同设计、迭代优化教学工具,使个人教学智慧转化为结构化专业资本。
(三)实践智慧的迭代更新
舒尔曼(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在共同体情境中获得新阐释。学习共同体创设的持续性反思场域,促使教师不断解构和重建教学认知。例如在课例研讨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证据分析-行为改进"的循环流程,实现从技术理性到反思实践的认知跃迁。
三、实践图景:学习共同体的创新运作模式
(一)多维协同的研修机制构建
时间维度:形成"日教研-周集备-月论坛-学期展评"的螺旋式研修周期
空间维度:构建"年级组-学科组-项目组-校际联盟"的立体化协作网络
内容维度:打造"课标研读-教材分析-作业设计-评价改革"四位一体的研修主题链
(二)问题导向的教研范式创新
基于实证的课例研究:采用课堂观察量表、学生访谈记录等工具,建立"观察-诊断-改进"的循证教研流程项目驱动的行动研究:围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作业”等改革热点,开展专题攻关技术赋能的混合研修;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三)知识管理的系统化实施
显性知识编码:建立校本资源库,将集体备课成果转化为可复用的教学资源包
隐性知识共享:通过教学叙事、案例研讨等方式促进经验传递
知识创新激励:设立教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创新动力
四、典型案例: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的共同体实践解码
(一)制度创新: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减负提质增效,抓牢抓实“提优、推中、补差”的个性化教学措施,凝聚学科教研团队合力,提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深入开展学情、考情分析,研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优化教学措施,设计高效课堂、高效作业,切实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足。二是提升教研实效。借助“宁宁协作、兰西城市群”等教育互通互融平台,通过“借风行船”“借梯登高”“借力生长”等方式,开展跨校际、跨区域地融合式校本研修,让教科研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温度,让问题解决更灵动、研究过程更鲜活,使教科研各方主体更快乐、更幸福,真正让学校教科研回到人的发展上来,从而提高广大教师教科研素养。三是提升幸福指数。抓实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自觉学习,主动建构,提升自我,用适应新课标的教学需要推动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效果,让教师从自身的成长进步中获得职业幸福感;帮助教师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构建起理解信任、民主平等、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职业幸福感。
(二)技术赋能:智慧教研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校园。开发集备课系统、观课评课、资源库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教研过程全记录。数据显示,平台使用后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跨学科协作项目增长300%。
(三)文化培育:专业学习生态营造
该校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导作用和把脉功能,聚焦队伍发展、“双减”政策落实、新课标实施、作业设计、考试研究、课后服务、心理健康等重点问题,引领教师深入学习、研究、梳理、挖掘、拓展、延伸,找到践行先进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适配的方法,努力使“自主创新的科技精神、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等青藏铁路精神内涵成为学校教科研文化的精神气质。教师访谈显示,80%的教师认为共同体显著提升了专业归属感。
五、发展路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优化策略
(一)制度保障层面
完善激励机制:将共同体参与纳入绩效考核,设立专项发展基金
优化时间管理:实行弹性坐班制,保障教研活动时间
建立支持系统:配备专业导师团队,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二)专业发展层面
深化课例研究:开发本土化观察工具,提升课堂分析深度
加强成果转化:建立"问题-方案-实践-推广"的转化机制
促进跨界融合:推动学科间、学段间、校际间的协同创新
(三)技术融合层面
建设智能教研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辅助精准教研
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支持碎片化时间利用,提升研修灵活性
构建数字资源图谱:实现知识资产的系统化管理
六、结论与展望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协作革命。这种新型专业成长模式不仅有效回应了"双减"政策的质量诉求,更重塑了教师发展的底层逻辑——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智慧共生。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机协同的智慧型学习共同体构建,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段艳霞.《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的心灵家园》[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3.
[2]郝晓东《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李新翠.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专业自觉的发展模式[J].教师发展研究,2022,(3):71-77.
备注:
《“双减”背景下中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成长力培育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23QJG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