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濮悦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心幼儿园

摘要:本文聚焦幼小衔接转换期间幼儿科学素养培育问题,通过构建适宜培育策略,优化学习环境,完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素养提升整体方案。基于游戏引导学习兴趣,整合生活情境创设探究机会,加强家园校协同互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等策略,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思维发展增强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为幼儿平稳过渡小学阶段奠定基础。成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为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幼小衔接;科学素养;培育策略

引言:幼小衔接作为幼儿成长关键转折点,其重要性日益受到教师关注。幼儿科学素养培育既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核心任务,也是小学科学学习重要基础。然而现阶段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科学素养培育存在目标定位模糊,衔接内容脱节,教学方式断层等问题。本文基于幼小衔接实际需求,探究科学素养培育有效策略,构建多元学习环境,优化科学评价体系,旨在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实现幼小科学教育平稳过渡。

一、探索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素养培育策略与途径

幼小衔接阶段科学素养培育应立足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关注科学探究过程,注重思维培养而非知识灌输。其一游戏化探究策略能有效激发幼儿科学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主题性科学游戏,如小小气象站、植物生长记录员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愉快氛围中体验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及预测验证等科学探究过程。其中给予幼儿充分操作机会,鼓励动手实验,培养观察力与好奇心。例如组织漂浮沉没实验,引导幼儿猜测不同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想,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而问题情境引导法能激发幼儿思考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如“为什么影子会变长变短”“雨滴为何是圆形”等引发幼儿思考,启发他们提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法形成初步科学思维习惯。

其二生活化情境整合策略将科学探究融入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突出科学元素,如设立四季观察角植物种植区天气记录墙等,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随时进行科学观察记录。与此同时利用生活素材开展科学活动,如观察蚂蚁搬运食物路线,探究食物腐烂过程等,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科学问题。项目化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开展节约用水行动垃圾分类调查等长期性项目,让幼儿参与“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团队讨论,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培养系统性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还要注重家园校协同,邀请家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周末科学探索等亲子活动,拓展幼儿科学学习空间,形成教育合力。

二、构建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素养提升环境与资源

科学素养提升离不开良好学习环境与丰富教育资源支持。物理环境创设应遵循适宜性原则,幼儿园应当设立科学发现室创意实验室等专门场所,配备适合幼儿操作科学器材如放大镜、测量工具以及简易显微镜等,并确保安全性与趣味性兼顾。室外环境则需要建立自然观察园气象站生态池等场所,为幼儿提供接触自然,探索现象机会。与此同时各类区角设置需突出科学探究特色如建构区融入简单力学原理、美工区渗透色彩变化规律以及自然角展示生命周期等,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意识。空间布局还应考虑幼小衔接需求,逐步增加结构化学习区域,设置类似小学科学实验桌,培养幼儿规范操作习惯与团队协作意识。

而教育资源配置应注重多样性与递进性。教具选择方面既有感官认知类材料,又有逻辑思维类工具,既满足低龄幼儿需求又能挑战大班幼儿能力。例如提供各类分类盒、实验用具等,引导幼儿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图书资源方面精选适合幼儿阅读科学绘本如《神奇校车》系列,《我们爱科学》等,通过图文结合方式激发阅读兴趣。数字资源方面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科学启蒙APP、VR自然探索等,为幼儿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人力资源方面加强教师科学素养培训,邀请小学科学教师交流指导,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活动组织。还应当引入社区资源如组织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及气象站等场所,拓展幼儿科学视野,增强实践体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素养评价方法与反馈

科学素养评价应突破传统单一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维度。科学认知评价关注幼儿对自然现象理解,对科学概念掌握程度;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聚焦观察力、提问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科学态度评价则着眼好奇心、求知欲等。其中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幼儿探究全过程表现,而非仅关注结果;例如通过建立科学探究档案袋,收集幼儿观察记录、实验过程照片等材料,全面了解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与此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既有教师专业评价又有幼儿自我评价,还包括同伴互评与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多角度评价体系。

二是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包括观察记录法、作品分析法等。观察记录法通过日常活动观察,记录幼儿探究行为特点,如关注事物时间长短、提问频率与质量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等;作品分析法则通过收集幼儿绘画作品、手工制作以及实验记录等分析科学表征能力;谈话访谈法通过与幼儿交流了解其思维过程与科学认知;情境测试法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察幼儿综合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结果反馈应及时有效,既要肯定幼儿的优点又要给予建设性建议,例如通过成长星光榜、科学小达人、探究新发现等方式激励幼儿持续探索热情。评价信息应当用于指导实践,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育策略优化活动设计,完善环境创设,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持续提升。通过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为幼小衔接阶段科学教育提供方向指引。

结论:本文通过探索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素养培育策略,构建多元学习环境,优化评价方法,形成了科学素养提升综合方案。幼小衔接阶段科学素养培育应坚持游戏化探究原则,注重生活化情境创设,加强家园校协同;学习环境构建应突出科学探究特色,资源配置需满足多样化需求;评价体系应关注过程性表现,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这些措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思维发展,增强探究能力,培养积极科学态度,为幼小科学教育平稳衔接奠定基础。未来探究应当进一步深入探讨幼小科学课程内容衔接,教学方式转换等问题,完善幼小衔接科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对兰.在落实幼小衔接基础上提高幼儿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 2024(8):112-114.

[2] 卡吾萨尔·哈依热特别克.优化幼小衔接教育 提升幼儿科学素养[J].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22(4):0130-0132.

[3] 蒋伟华.促进幼小衔接中幼儿科学素养的不断层培养[J].小学科学, 2022(18):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