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统筹生态保护治理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绿色智慧矿山建设

作者

赵玲玲 杨萍

锦州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 锦州市自然资源服务中心

摘要 新时期新形势下,在全球范围内,矿业产业已经逐步向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山行业若想获得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亟需在自然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两者之间寻求有机平衡。在本研究当中,以锦州市矿山生态建设情况为例,深度系统探讨绿色矿山与智慧矿山协同建设的创新性先进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框架、技术路径与生态治理成效展开全方位、综合性分析,并结合实际存在问题提出合理性优化优化建议,旨在为本地区矿山产业集约化转型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锦州;绿色智慧矿山

一、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在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当中,始终坚持对于智能化技术的,推动矿山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矿山行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锦州地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山产业的绿色发展不仅关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全国矿山行业的绿色转型具有示范意义。本文将从生态保护治理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锦州地区在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揭示其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挑战。

二、锦州地区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工作概况

锦州地处辽宁西部,矿产资源丰富,但长期的矿产开采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实现矿山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锦州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绿色智慧矿山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理念,锦州地区的矿山产业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矿山转变[1] 。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还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矿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足:部分矿山企业对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存在被动应付检查、短期整改达标的心态,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资金投入与奖补政策落实:绿色矿山建设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包括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生态修复等方面,而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虽然锦州市已协调财政部门落实专项经费,并计划通过采矿权出让落实奖补资金,但实际到位情况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2] 。特别是对于已纳入省级绿色矿山项目库的企业,存在因资金不到位而被移除的风险,影响了企业创建的积极性。

技术支撑与人才短缺: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涉及采矿、环境、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而锦州地区部分矿山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支撑。

宣传培训覆盖面不足:尽管锦州市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但部分小型矿山企业仍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标准要求理解不深,创建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社会公众对绿色矿山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舆论监督和社会共治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削弱了外部推动力。

气候与地质条件制约:锦州部分矿区地处生态脆弱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植被恢复难度较高。在类似气候条件下,种下一棵树需要管护3年、浇30多次水才能成活。这种自然条件增加了锦州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的成本和难度,要求采取更加科学、更具适应性的生态治理技术[3] 。

四、统筹生态保护治理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创新措施

数字化监管平台:锦州市通过建立绿色矿山创建企业台账,实时跟踪各矿山建设进展,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遴选推荐等工作,确保创建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客观公正。不仅关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硬指标,还重视科技创新等软实力,体现了综合评价的监管思路。

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锦州市与阜新等周边矿区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路径。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速了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通过政策解读、宣传培训、奖补资金引导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建设绿色矿山的内生动力。针对部分企业“矿山主建”意愿不到位的问题,采取约谈、督办函等形式强化压力传导,同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审批、资金等实际问题,形成激励约束并重的管理导向。

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机制: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载体广泛宣传绿色矿山建设进展和成效,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借鉴神东矿区的经验,锦州也在探索将治理后的矿山转化为生态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空间,让市民亲身感受矿山环境的变化,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与展望

锦州市通过政策统筹、技术创新与生态修复,初步构建了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框架,但其成效仍需长期检验。未来应进一步融合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化“双碳”目标下的矿山碳汇研究,推动矿业向“资源-环境-经济”多维可持续发展转型。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将锦州模式辐射至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矿山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贾汉森;郭冬艳;孙映祥.地质与勘探,2024(04)

[2]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矿山发展路径研究[J]. 郝俊华;史庆元.煤炭技术,2023(08)

[3] 智慧矿山未来市场空间或达万亿级[J]. 苑东平;夏璠;杨贝斯.通信企业管理,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