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垃圾分类系统研究

作者

杨超 李创辉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引言

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与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垃圾产量也随之急剧增加,展现出一种爆炸性的增长态势。如此庞大的垃圾量,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仅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与土壤,还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垃圾分类成为了破解难题的关键途径。通过细致归纳与回收,垃圾分类能够精确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实现高效处理,减少填埋与焚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垃圾中的资源,有效遏制垃圾浪费,严格把控垃圾污染。

当前,我国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道路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具体规定尚显不足[1]。迄今为止,我国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主要着力点体现在公共垃圾回收领域,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垃圾桶被明确划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大类,以此对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进行了初步的区分,然而,对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却鲜有明确的指导规定,大多以倡议和宣传的形式存在。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需求,诸如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标准与方法认知模糊或重视不够,导致投放混乱;社区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激励措施,使得居民对垃圾分类缺乏热情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存在短板,致使垃圾分类在后续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遭遇瓶颈。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垃圾分类的精确度和效率,加速垃圾分类工作的普及与落实,根据国家于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2],我们决定着手研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该系统将依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图像识别等尖端技术,实现垃圾的自动识别与分类。

2.城市垃圾分类系统的现状分析

2.1垃圾分类系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经过在知网上检索,最终我们分别做了以下两张图,分别为年度趋势折线图以及相关技术柱状图

在年度趋势折线图中,时间跨度覆盖2009年至2024年,以每年发布文章的数量直观展示了垃圾分类系统及相关技术的每年的增长量。折线图的整体趋势依然清晰明了。

在这几年内,垃圾分类系统及相关技术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直至2023年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这一趋势的上升,可能得益于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以及技术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垃圾分类系统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而在2023年后,该趋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呈现出下降趋势的预兆。这反映了当前垃圾分类系统及相关技术面临的一些挑战,根据相关技术柱状图可知,其呈现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技术瓶颈,此问题对垃圾分类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为了应对这挑战,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推动垃圾分类系统的持续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垃圾分类系统及相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智能垃圾分类的研究与应用正蓬勃发展,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众多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智能垃圾分类的论文,这些论文深入探讨了技术实现、算法优化、数据集构建等方面的内容,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谈笑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医疗废物识别与分类模型,通过引入AGAST角点检测算法、FREAK描述算法和高阶局部自相关(HLAC)函数,实现了医疗废物特征的有效提取,并通过SVM分类器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精度[3]。姜川研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该系统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还通过引入奖励机制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4]。

在国际上,智能垃圾分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智能垃圾分类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在IEEE、ACM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智能垃圾分类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技术实现、政策分析、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3.当前城市垃圾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城市垃圾分类系统现存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度应用,基于图像识别的垃圾分类系统逐步推广,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暴露出以下技术性缺陷:

(1)图像数据集构建存在局限性。当前系统普遍面临训练数据多样性不足的瓶颈,采集渠道多局限于市政环卫部门的固定监控设备,导致数据覆盖场景单一。以上海某区试点系统为例,其训练集90%为实验室环境拍摄的标准垃圾图像,缺乏复杂光照、叠放状态等现实场景数据。同时有害垃圾类目样本量仅占总量2.3%,造成模型对危险废弃物的识别准确率不足65%,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2)深度模型泛化能力不足。主流采用的CNN架构在跨区域应用时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成都部署的某系统对"叶儿粑"(本地食品)包装误判率达42%,因其训练数据未包含地域特色垃圾特征。此外模型更新周期平均长达6-8个月,难以适应垃圾分类标准动态调整,如2023年新增的"奶茶杯分类争议"问题持续3个月未获算法支持。

(3)实时决策可靠性待提升。现场测试显示,当处理多物体粘连图像时(如沾有食物残渣的快递盒),系统TOP-3分类置信度差值常小于15%,导致决策模块频繁触发人工复核流程。深圳某社区终端数据显示,17%的分类请求需要二次确认,平均处理时间延长至8.2秒,显著降低用户体验。

(4)系统集成适配性不足。现有解决方案与基层设施存在兼容障碍,北京朝阳区部署的智能回收箱因图像采集模块防护等级不足,冬季故障率高达31%。更突出的矛盾体现在数据孤岛现象,环保部门监管平台、环卫公司调度系统与居民端APP间的数据互通率不足40%,分类统计数据需要人工二次录入。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智能分类系统的实际效能,据2023年《城市智慧环卫发展报告》显示,已部署图像识别系统的社区,居民分类准确率仅比传统模式提升12.7个百分点,未达30%的预期目标。系统优化需从数据生态构建、算法适应性升级、决策可靠性强化及系统协同性改善等多维度着手突破。

4.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城市垃圾分类系统的优化策略

(1)数据集构建与预处理:

数据集构建需系统采集厨余、可回收、有害等多类别垃圾图像,覆盖不同形态、光照、角度及破损状态,确保数据多样性和代表性,避免类别失衡引发的模型偏差。预处理阶段通过去噪对收集到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进行图像增强提高对比度和清晰度;实施归一化处理,将数据转换到同一尺度内,为模型训练提供标准化输入,减少环境干扰对分类精度的影响

(2)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图像纹理、颜色、形状等关键特征,构建分类模型框架。利用标注数据训练模型,通过优化算法(如SGD、Adam)动态调整网络参数,使模型学习垃圾图像与类别标签的映射关系。通过批量训练与迭代调参,逐步提升模型分类准确率与泛化能力,确保其对复杂场景(如重叠垃圾、低分辨率图像)的适应性。

5.小结

本文探讨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垃圾分类系统的研究。首先,我们分析了当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指出了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重要作用。随后,我们梳理了国内外在智能垃圾分类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示了该领域的技术进展和政策支持。在技术层面,我们详细讨论了图像识别技术的不同方法,包括基于统计法、句法识别法、几何变换法以及计算机算法的图像识别技术,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

进一步,我们提出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垃圾分类系统研究策略,包括数据集构建与预处理、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分类决策与后处理以及系统集成与优化。这些策略为构建高效、准确的垃圾分类系统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1]孟格格.保定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1):155-157.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3-21-54.

[2]许平,张锐玲.重回垃圾分类生态的良性循环[J].美术观察,2020,(09):8-11.

本文系: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CXXL1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