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视角下小学低段音乐大单元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作者

代康丽

济南市济阳区纬四路小学255000

摘要:本文基于美育视角下小学低段音乐大单元教学模式展开行动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并以人音版教材低年级课程为例进行案例阐述,目的是探索提升小学低段音乐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美育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育;小学低段音乐;大单元教学模式

引言: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低段学生审美意识启蒙、情感陶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存在内容碎片化、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实现美育目标,大单元教学模式以整体性、系统性为特点,有助于整合音乐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美育效果,在此背景下开展美育视角下小学低段音乐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

当前小学低段音乐教材在编写上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内容涵盖丰富的音乐元素与审美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整体教学意识,往往将教学重点局限于每一节课的独立知识点或技能训练,忽视了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主题整合,这种“一课一教”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时呈现出片段化的状态,难以形成完整的音乐认知结构,他们无法从整体上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节奏、旋律以及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其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理解与审美体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忘旧知,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严重制约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主要依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流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演唱技巧,但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容易使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特别是在涉及劳动类歌曲或者具有情境特征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能的传授,缺乏对歌曲背后生活场景的情境创设和动作表现的设计,没有将音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难以深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劳动之美,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和育人价值也因此受到削弱。

(三)评价方式片面

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打分或点评;评价内容多集中于音准、节奏、歌词记忆等技术层面,强调技能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体验与创造力发展,比如教师更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唱出旋律,而较少关注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是否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与个性表达,这种偏重技能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影响了音乐教育全面育人的目标实现。

二、小学低段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整合单元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精准把握大单元内各个知识点与技能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其进行细致梳理与有效整合,构建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以人音版二年级下册《美丽的动物》单元为例,教师可将该单元内容巧妙整合为“动物声音模仿”“动物形象音乐表现”“动物主题音乐创作”三个紧密相连的板块:在“动物声音模仿”板块,教师挑选不同动物的典型叫声音频进行播放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感受声音的独特特点,随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富有创意的声音或者合适的乐器来模仿这些动物叫声,为后续歌曲中动物形象的学习做好充分铺垫;动物形象音乐表现板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歌曲的旋律起伏、节奏变化以及歌词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声、生动的肢体动作来精准表现动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在“动物主题音乐创作”板块,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简单却充满童趣的旋律或歌词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这种整合方式打破了传统单课教学的局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形成系统而完整的音乐认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应结合这一年龄特点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册《过新年》单元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新年庙会”情境,将教室布置得充满浓浓的年味,摆放各种年货道具,播放欢快喜庆的新年音乐,营造出热闹非凡的庙会氛围,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有的化身小商贩热情叫卖年货,有的成为表演者展示才艺,在学习《小拜年》歌曲时学生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在“庙会”场景中自由走动、尽情表演,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新年庙会之中,深刻感受歌曲所传达的热闹氛围;教师还可设计“音乐猜谜”“节奏接龙”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音乐猜谜”游戏中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猜出歌曲名称或音乐所表达的主题;“节奏接龙”游戏里学生依次按照特定节奏进行接龙,锻炼节奏感与反应能力,学生在这些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知识,不知不觉提高了节奏感、音准等音乐技能,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

(三)强化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情感、触动心灵,在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人音版一年级上册《其多列》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一段展现云南哈尼族独特生活风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哈尼族人民的热情与质朴,在学习歌曲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范唱、灵活多样的领唱以及和谐美妙的合唱等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歌曲中哈尼族小朋友在快乐劳动时的欢快心情,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歌曲中的人物一同感受劳动的喜悦,之后教师开展“哈尼族风情展示”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有的用清脆悦耳的歌声表达对歌曲的理解,有的用灵动活泼的舞蹈展现哈尼族风情,还有的用色彩斑斓的绘画描绘出心中的哈尼族生活场景,学生在这一系列情感体验活动中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还对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拓宽了音乐视野,培养了多元文化审美意识。;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提升小学低段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该体系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注重音乐技能、情感表达、审美创造力等多个方面,以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童谣》单元为例,当学生完成《数蛤蟆》等童谣的演唱及相关表演活动后教师先从音准、节奏等音乐技能层面进行专业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在自评环节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表现,如“我演唱时是否投入了感情”“我的声音是否清晰响亮”等;在互评环节学生积极观察同伴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如“同学演唱的声音是否好听”“他的表演有没有创意”等,通过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音乐技能得到提升,情感表达与审美创造力也得到充分锻炼,音乐审美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结论:

美育视角下小学低段音乐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整合单元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情感体验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美育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实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音乐题材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琳.臻美与共——新时代小学音乐美育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 2023(33):131-133.

[2] 翟雪梅.浸润式教育在小学音乐美育中的应用实践[J].  2024.

[3] 徐雪姣.多元文化与小学音乐美育教学的有效融合[C]//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