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北方大豆种植技术探究

作者

王欢

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150606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北方地区大豆种植技术,重点分析品种选择、土壤准备、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及收获贮藏五个技术环节。研究分析,针对北方气候特点与土壤条件,采取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文章详细阐述各技术环节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为北方大豆种植提供完整生产技术方案,对促进北方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方大豆;种植技术;方法措施

引言:

大豆作为我国粮油兼用作物,在北方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变化,北方大豆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但单产水平与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北方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也面临春季干旱、低温冷害等不利因素。因此,研究适合北方地区大豆种植技术,对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技术

北方大豆品种选择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首先,根据当地无霜期长短选择适宜熟期品种。东北地区一般选择生育期110-125天中早熟品种,如"黑农"系列。华北平原选择生育期120-135天中晚熟品种,如"中黄"系列。其次,应考虑品种抗逆性,优选择抗倒伏、抗旱、耐盐碱的品种。第三,按照用途选择,油用型品种需要含油量高,蛋白型品种则蛋白质含量高[1]。

种子处理是确保苗全苗壮的关键。精选种子过程中,采用风选与比重选相结合方式,去除瘪粒、破损粒和杂质。种子包衣推荐应用含有噻虫嗪、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种衣剂,以此防治蛴螬、根腐病等病虫害。包衣用药量通常为种子重量0.3%-0.5%。晒种处理应在播种前5-7天进行,选择晴朗天气,把种子摊薄晾晒,每天翻动3-4次。对于硬实率高种子,采用机械破皮或温水浸种处理,提高发芽率。

二、土壤准备及整地技术

北方大豆田土壤准备工作应做到因地制宜。东北黑土区,重点关注春季低温问题,最好采取秋起垄技术,垄高15-20厘米,有利于春季提温保墒。华北平原,针对土壤板结问题,进行深松耕,打破犁底层,深度30-35厘米。西北干旱区,以蓄水保墒为主,推广免耕覆盖技术[2]。

整地质量需做到"深、细、平、实"。深是指耕作层深厚,细指土壤细碎,无大土块;平指地面平整,实指土壤紧实度适中。具体操作中,秋翻深度应保证20-25厘米,翻后及时耙压。春季整地掌握适耕期,当土壤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为最佳整地时机。针对秸秆还田地块,注意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5厘米,均匀抛撒,并增施氮肥促进分解。

施肥期间,建议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常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配合施用磷酸二铵15-20公斤、硫酸钾8-10公斤作基肥。对于连作地块,增施生物菌肥,每亩2-3公斤,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微量元素补充要重点考虑钼肥、硼肥,采用种子拌肥或叶面喷施方式补充。

三、播种技术及密度控制技术

播种技术要点较多,主要为适期、适墒、适量。适期播种考虑品种积温要求与当地气候特点。东北地区一般在5月上旬至中旬播种,华北地区在5月中旬至下旬播种。适墒播种需要土壤含水量在18%-22%之间,采用"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方法判断。适量播种根据千粒重及田间出苗率计算,通常实际播种量比理论保苗数多20%-30%。

播种方式推荐机械精量播种。目前常用为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与机械式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配置根据品种特性调整,直立型品种控制40-50厘米行距,分枝型品种宽窄行在60厘米+40厘米。严格控制播种深,黏土地3-4厘米,沙壤土4-5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镇压强度根据土壤墒情调整,墒情好轻压,墒情差重压[3]。

密控制度环节考虑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栽培目标。一般是早熟品种密,晚熟品种稀;直立型密,分枝型稀;肥地稀,薄地密。详细来说,东北地区每亩保苗2.0-2.5万株,华北地区1.8-2.3万株,西北地区2.2-2.8万株。对高蛋白品种,适当增加密度,而高油品种,适当降低密度。

四、田间管理关键技术集成

水肥管理应把握关键期。苗期以控为主,促进根系发育,除非特别干旱一般不灌水。开花初期(R1期)为水分临界期,保持土壤湿润。结荚鼓粒期(R4-R6期)需水量最大,给足水分供应。施肥方面,除基肥外,初花期追施尿素5-8公斤/亩,配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钼酸铵溶液2-3次。

中耕除草要抓住三个关键期。第一次在出苗后10-15天,深度8-10厘米。第二次分枝期,深度12-15厘米。第三次封垄前,深度10厘米左右。化学除草选择安全高效除草剂,苗前用乙草胺封闭,苗后通过精喹禾灵防除禾本科杂草,氟磺胺草醚防除阔叶杂草。施药应注意天气条件,避免高温或大风天气施药。

病虫害防治中指定综合措施。如根腐病,除种子包衣外,可用多菌灵灌根;灰斑病,通过代森锰锌或苯醚甲环唑喷雾防治;蚜虫等,用吡虫啉或啶虫脒防治;食心虫,用高效氯氰菊酯在成虫产卵期喷雾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应应用也很关键,释放赤眼蜂防治豆荚螟,利用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的威胁,对提升其产量具有重要意义[4]。

五、收获贮藏及品质保障技术

适期收获对保证产量与品质飞车昂重要。收获时期要指定详细的判断标准,叶片90%以上脱落,豆荚呈品种固有颜色,籽粒含水量降到15%左右。机械收获应调整好滚筒转速(400-500转/分钟)与凹板间隙(前15-20毫米,后10-15毫米),降低破碎率。收获时间宜选择早晨或傍晚,此时豆荚含水量较高,不易炸荚,进而减少浪费,提升产量。

收获后处理汉涵盖清选、干燥、贮藏。清选去除杂质和破损粒,令净度达到98%以上。干燥采用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自然晾晒厚度不超过5厘米,每天翻动3-4次。机械烘干温度控制在35-40℃,避免高温影响品质。贮藏需要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仓库要清洁、干燥、通风,最好采用低温贮藏(15℃以下)。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防止霉变与虫害,为大豆生长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

品质提升措施也很关键,通过实践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选择高蛋白或高油品种,保证充足光照条件,增施磷钾肥与微量元素,适期收获,科学贮藏。对于专用型大豆,如芽豆、纳豆用大豆,还应注意品种纯度与外观品质。构建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5]。

结语:

北方大豆种植技术优化、完善,需综合考虑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及栽培目标等因素。本文系统阐述几个关键技术环节,构成北方大豆高产、高效种植完整技术体系。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技术,总结经验,创新发展。随着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进步,北方大豆产量及品质会有更大提升空间。加强技术推广、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推动北方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北方大豆种植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0,v.38;No.300(24).

[2]刘敏达;聂文艳.北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No.755(21).

[3]崔琼;盛春岩;周丽娟.论北方地区大豆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No.211(07).

[4]潘校成.浅析北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No.209(05).

[5]王权.浅析北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No.5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