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民办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李岗 熊红冉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101
摘要:改革路径。通过分析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理论缺陷,提出实践与创新能力融合的课程改革策略,并构建“情境-实践”教学模式、多元评价体系。研究表明,该路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民办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
一、引言
在当前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民办高职教育面临着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挑战,尤其是在分析化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化学课程普遍存在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为此,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角度出发,结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型,探讨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贴合民办高职院校需求的课程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为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及多元评价体系设计提供系统指导,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课程改革核心。体验学习理论指出,知识需通过操作与反思转化为技能,为分析化学的实训设计提供支持。实践能力不仅是技能操作,还包括应对多变情境的能力,这在知识迁移理论中得到体现,即学生应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应用所学。情境学习理论强调通过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操作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创新能力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Torrance创造力模型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四个维度,适用于课程中创新思维训练的设计。认知灵活性理论进一步强调在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情境适应性,使其具备在复杂工作情境中探索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民办高职课程设置中,由于资源限制,教学内容多偏重理论化,实践和创新训练不足,造成知识与职业技能脱节现象。技能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主张根据岗位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贴近职业需求的技能。
三、民办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双高”建设的推进,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分析化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创新能力培养。喻学文(2024)在其研究中指出,现有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践教学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1]。在教学方法上,孟庆文等人(2018)提出,应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教学多采取固定的实验操作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2]。姚慧等人(2021)则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建议,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适应性[3]。这些研究表明,分析化学课程需从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发展。
四、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路径设计
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路径需从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完善三方面展开。课程内容围绕“情境-实践”一体化原则,通过引入实际工作情境和多样化实验项目,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学习操作,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情境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情境,增加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课程可引入真实案例分析,结合企业实验室的分析方法设计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变能力。教学方法上,项目制学习(PBL)和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方法激发自主学习,促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如虚拟实验与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弥补设备与实验条件的不足。评价体系应建立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结合项目展示、同伴互评和自我反思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全面呈现学生学习成果,关注其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的提升。这些改革路径将进一步使分析化学课程贴合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效果预期
在实施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时,应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以保障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改革的实施路径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配置到评价体系完善等环节展开。内容重构需按照成果导向的原则,逐步引入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性知识模块和创新项目,确保学生在课堂内外均可获得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实践机会。为提升教学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可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专家开展讲座或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贴近职业标准。对于教学人员,系统的培训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需熟悉创新型教学方法,更需具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的能力,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可通过预设量化指标,如实验技能掌握度、项目完成质量和创新成果数量等,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精准反馈。此外,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反馈,利用问卷与访谈收集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有助于持续优化改革效果。通过这一系统化的实施路径,课程改革有望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职业适应性,为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六、结论
本文基于职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深入探讨了民办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路径。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课程设计更贴近实际工作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其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和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为改革的有效性提供了全面保障。研究表明,课程改革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有效助力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未来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喻学文.“双高”建设背景下《化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农村科技,2024,(11):127-128.
[2]孟庆文,李思凡,王秀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2):60-63.
[3]姚慧,王晓峰,臧淑艳,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化工研究,2021,(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