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联动的“美立方”三阶三位社会美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推广
廖英姿 余点 李桢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摘 要:新时代中国,社会美育发展成为国家“文化自信”视域下抵抗外来文化渗透的重要文化国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杭州钱塘区7个街道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美育实践的感知程度进行分层次调研,根据回归模型验证了“年龄”、“薪资”、“受教育程度”三大变量对社会美育感知程度的影响极为显著;其次利用半结构性访谈资料得到社会美育“学校空间”、“公共空间”、“社区空间”、“虚拟空间”四个影响社会美育感知程度的主范畴,并由此提出“美立方”三阶社会美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美育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指向了新的目,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美育问题受到了全体人民的广泛关注。近5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美育相关一系列政策,其中指出“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因此,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做好美育工作,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等问题非同小可。
“双减”政策的推行带动了美育的“双增”,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让人们将关注的重心逐渐从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倾斜,另一方面也为素质教育的提升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为美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公众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当今地区美育发展不平衡、社会美育发展不充分的大环境下,美育仍存在专项型人才缺失、体制化建设缺乏、有效推广机制的缺少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社会各界资源,带动社会各层面审美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的发掘与创造,为各地区进一步提高社会美育发展水平赋予现实意义,为中央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借鉴参考。
二、社会美育现状分析——7个街道的美育实证调查
(一)社会美育总体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对被访对象就目前社会美育的现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开放性的回答,调查涉及杭州钱塘区7个街道,包括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水平的社会群众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共639份,实际有效回收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92.6%。从调查问卷的样本特征分布情况上来看,性别上男性279人,女性313人,较为平均;年龄涉及范围跨度较大,其中15岁以下以及15岁至30岁人数较多。大多数社会群众认为目前美育发展状况一般。
(二)杭州市社会美育实践的基本情况分析
1、总体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研究以“您感受到了社会美育的实践,您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这一问题作为社会美育实践感知程度变量,用来度量社会美育实践情况。针对该问题设置的答案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若答案选择为“非常同意”,则证明社会美育实践感知程度高,研究将其赋值为4分,反之选择“非常不同意”则赋值为1分,表示没有参与社会美育。综上,按照不同的社会美育实践程度,将答案分别赋值4分,3分,2分和1分,分值越大,表明社会美育的实践感知程度越大。首先对该问题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了解杭州市美育群体所感受到的社会美育实践情况的基本情况(具体见表格2-2)。
基于上表,25.8%的社会美育群体表示非常有感知;16.5%的社会美育群体表示完全没有感知。在所调查的社会美育群体中,将近1/2的社会美育群体对于社会美育的实践有着明显的感受,从表中还可以发现,社会美育群体所感受到的社会美育感知均值为2.678,这也证实了近年社会美育实践确实增加了社会美育群体的感知。
2、不同性别、年龄的社会美育群体的社会美育实践感知状况
以性别为分类标准,对杭州市社会美育群体的社会美育感知状况进行分析。在受调查的社会美育群体当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差距不大(如表2-3),测量结果显示,男性的社会美育感知均值为2.62;女性的社会美育感知均值为3.68。相比而言女性所感受到的因社会美育带来的实践感知要高于男性的社会美育感知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男性社会美育群体还是女性社会美育群体,社会美育在中的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实践感知(均值都在2.5以上)。其中,针对男性社会美育群体而言,有51%的社会美育群体认为社会美育带来了实践感知;对于女性社会美育群体而言,有66%的人认为社会美育实践带来了实践感知,可见,不同性别的社会美育群体对于社会美育是否带来感知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从年龄的角度分析,各年龄层段人群的社会美育感知程度整体较低。根据下表,16-30岁的社会美育群体的社会美育感知程度要大于其他年龄范围的社会美育群体。15岁以下的美育群体大多为青少年,美教的普及化程度较高,接受和创新能力较强,其中超过1/3的人对社会美育的实践有一定感知力。但其美育感知受到年龄偏小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影响,仍有大部分的人对美是缺乏认知的。年龄层段在31-45和45-60的美育群体主体基数庞大,但错过了美育的最佳年龄,对于社会美育的感知程度较低,无感知的人数甚至达到了1/5。在社会美育的高龄层段中,60岁以上的社会美育群体能够小幅提高社会美育群体的实践感知,因为该年龄段的群体已处于退休阶段,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美育活动,提高美学素养。但单纯从年龄角度来考察社会美育感知程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还需从更多方面来考察社会美育群体的社会美育感知。
三、影响社会美育实践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访谈对象与过程
为了探求社会美育程度的指标体系产生的内在机理,本研究在问卷中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最终收集到1988条被访对象关于社会美育程度的原始语句,梳理其中基本的概念和类属,在此基础上展开本研究的理论抽样。首先随机抽取仁和街道的15名居民开展一对一的深入访谈,获得初步的访谈研究资料。其次按照扎根理论研究的规范,有针对性的对美育教育工作者、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受众进行深入访谈,对象涵盖了学校、社区、公共、虚拟四大块内容。
整个访谈持续10个月左右,最终获得的杭州市钱塘区7个街道358份受众的访谈记录作为原始资料进行扎根分析(访谈对象情况见下述表3-1),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而完成社会美育指标构建的机理框架。
(二)研究发现——影响社会美育的四大因素
1、社会美育学校空间在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美育教育学校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任务、教学结果上。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论文指导等形式,同时需要定期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美学传播效能。教学任务即是培养综合性美学人才。教育成果能够反映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发展,体现在打造精品课程,实行赛程奖励机制和建设鼓励创作机制等方面。
2、社会美育社区空间在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美育教育社区空间是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各个影响因子中实现向上突破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推动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美育教育交流传播的同时加深了社区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地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得社会美育更加深入人心。
3、社会美育公共空间在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美育教育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活动两个方面。公共空间拥有丰富的美术资源,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力支撑,还可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为美育教育提供更广泛的传播平台,扩大美育教育的影响力。
4、社会美育虚拟空间在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美育教育虚拟空间能通过计算机技术所构建的空间环境传达美育理念、美育情感等艺术内核,是呈现美术作品、教学内容等的美学载体。同时,虚拟空间可以为受众提供交互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互动性和沉浸感等手段,帮助受众更深入地感受美术作品内涵。
四、共富视域下美术学的社会美育建议及对策
通过长达一年半的实际调研和综合实践,项目依据学科特色,开创了社会美育创新框架“美立方”三阶社会美育理论体系,体系包含一阶社会美育实践、二阶社会美育育人、三阶社会美育品牌。
参考文献
[1]邱涛,徐亚健.社会美育的价值与有效路径探究[J].美术观察,2021.
[2]胡巧玲,陈洁淳,罗文勇.高校美育引入社会美育资源的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2.
[3]王鑫锋,孙月,李萍,刘玫君,葛慧芳.素质教育视域下“美育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求知导刊,2020.
课题备注: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
《基于校企联动的“美立方”三阶三位社会美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推广——以钱塘区7个街道社会美育为例》
课题编号:2023R414027
时间:2023年6月26日-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