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研究

作者

陈琦 蔡达君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为就业服务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育人需要高技术技能人才,这对高职院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理论基石,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人学理论在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的适配性;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研究主线,以知网平台为数据库,调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以s校为例,从被教育者的角度探究“三全育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人学理论;就业质量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杨伟才,2007),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提升就业能力,毕业后就成业、就好业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不仅如此,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创近5年新高。202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超过1170万人,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于本科毕业生本身就在学历上有劣势,再加上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高职毕业生求职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坚持“三全育人”,通过整合教师资源和发挥育人合力来提升育人效果(张文风,2018),注重学生自身的差异化和职业发展的多元化,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来促进人人成才(解振强等,2020)迫在眉睫。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理论基石,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研究主线,从被教育者的角度探究“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构建。

一、理论分析

1.1“三全育人”

1950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高等教育多维度“育人”奠定基础。1996 年的教育工作会议后高校育人的思路也逐渐从“教书、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得到了拓展,推动了“多角度育人”实践活动的开展(李沐曦,202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倡导各行各业都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政策的发展奠定了价值基础(陈丽君 & 徐銮珈,2024),1999 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1世纪初江泽民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基础。”明确了高校“素质+思政”的育人方向(李沐曦,202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三全育人”实践的基本理论、规则遵循。自此,国内学者开始对“三全育人”的概念、内涵与实践展开研究。

1.2人学理论

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深刻阐释了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强调要充分发展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人的本质”的含义主要体现在:(1)人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主体;(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体。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1.3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与人学理论

“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2019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保持同向同行,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职业精神的培育高度融合。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仅是具有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的教育,更是传授理论知识、教授专业技能和培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的教育,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实现人人就业、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功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顺利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作为“人才链”中重要的一环,具有输出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功能。此外,从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出发,毕业后就成业、就好业是他们的迫切需求。由此,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含义在理论上是高度契合的(周湘莲,孙鲁霞 & 张微东,2023)。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以“三全育人”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尊重学生个性、实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研究现状调研

截至2024年3月,以“三全育人”为主题在知网搜索,共有文献5943篇。从学科分布来看,职业教育文献量排第二,有1530篇,占总数22.39。可见“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期刊来源看,《现代职业教育》共刊载相关论文148篇,排名第一;《就业与保障》杂志刊登72篇,《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共刊载54篇,两本与就创业相关的杂志共刊载126篇,高于排在第三位的《湖北开放职业学院院报》,由此可见,“三全育人”不仅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更是影响着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从文献数的机构分布来看,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来自江苏的有4个,按照排序分别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排名第一),江苏大学(排名第五),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七)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九);而从基金分布来看,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支持的共有241篇,远高于其他基金项目,可见江苏省高校对于“三全育人”的重视和江苏学者对于“三全育人”的关注。

以“三全育人”和“就业”为主题,搜索2016年1月至2024年3月发表在知网的文献共440篇,并且自2018年开始,国内学者对于该主题的研究开始逐年增加。从学科分布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高等教育有327篇,占比53.08%,超过总数一半;职业教育有95篇,占比15.42%;人才学与劳动科学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别有64篇,各占比10.39。从文献数的机构分布来看,排名前十的江苏省高校有三所,分别是: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排名第八)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排名第十)。而从基金分布来看,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支持的共有16篇,比排名第二的基金多10篇,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支持的论文有3篇,排名第五。可以说,江苏高校和学者对于“三全育人”与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相对广泛和深入。

由于以“三全育人”、“人学理论”和“就业”为主题并没有在知网搜到相关文献,因而将“人学理论”扩充为“全面发展”,以“三全育人”和“就业”为主题在全文搜索含有“全面发展”的2016年1月至2024年3月发表在知网的文献,共有结果235条。首先,“三全育人”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国家战略所需的核心人才培养,而就业引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两者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目标选择便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朱景凡 & 肖斌文,2020);其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具有鲜活性,可以通过教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魏彦吉,2020);最后,要发挥专业教师在本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区域、就业前景上的优势作用,建议建立就业导师和考研导师制, 通过实现个性化指导来增强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陈志华,2017)。

本文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均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均强调学生“全生命周期”、“全社会角色”和“全产业链”的教育。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训性、经济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因此,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价值,不仅是为了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实现更多领域和行业的进步与突破,更是为了挖掘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从而实现育人、塑造人、成就人的教育目标。

三、人学理论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路径——以s校为例

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学生背后整个家庭的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家长都期待能在毕业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就业,学生走出校园时能够学有所用,就业更加对口,获得更高薪酬是衡量“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指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s校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育厚德之人,炼强技之才”的校训作为全校上下奋斗的韧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全生命周期”、“全社会角色”和“全产业链”的教育。

3.1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力量,培养“全产业链”大国工匠

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将企业纳入育人主体,依托企业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培养“全产业链”的大国工匠。首先聚焦智慧企业:s校将学院教育和企业教育全面贯通,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优势,使企业元素职业化、职业元素教育化。例如,每个专业聚焦一个智慧企业,聚焦学生就业的收个岗位,通过科学分析岗位所需的胜任力,并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规划校企“双元”育人。其次聚力智慧服务:s校通过真做真练,实现专业教育随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随动企业需要,课程师资随动岗位所需,培养改革随动时代要求,逐渐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例如,为了将真实企业、真实岗位、真实能力融入人才培养,s校通过校企共同合作把企业元素、职业元素、教育元素科学有效转换后融入进专业、课程、教材和教案之中,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育人,实现校企合作真正的真和实。最后成就智慧人生,通过企业参与的实践教育,s校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作为,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最终达成“知行合一”。

3.2深入挖掘“全过程”育人渠道,培养“全社会角色”的新时代大学生

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协同专业老师和辅导员,把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提升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使命等隐性职业素养,“隐显结合”将育人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一方面,S校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落到实处,为学生快乐成长激活内生动力,实施了个性化人才培养,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小班化教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进行可选择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习得一技之长;通过模拟真实的企业场景、岗位职业,帮助学生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最终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就业、快乐成才。另一方面,s校不断完善校内导师制度,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并提升辅导员的主导制度,让辅导员和导师密切配合,互为AB角,互相补好位,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教授学生如何成为技能人才,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引导学生成为具有高品格、高素养、高道德的高技术人才,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意,从而成就“全社会角色”的新时代大学生。

3.3持续探索“全方位”的育人载体,服务学生“全生命周期”

依托“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夯实宿舍育人重要阵地,由领导干部带头下沉、学工队伍全员下沉、教职员工分类下沉、服务人员全时下沉,合力保障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s校 “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实行“1+X”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空间,将学生工作部门整体搬迁至宿舍区域,并且由团委、教务处、后勤处等与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入驻,为学生入学前、在校期、毕业后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在宿舍楼下建设“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由专职辅导员进驻轮值,加强“宿舍微课堂”建设,提升宿舍社区文化品质;专职思政教师兼任团委,指导“青马学习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等社团,加强“教室小课堂”建设,培养学生读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蔚然成风;在学生社区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社团活动等,以浓厚的校园育人氛围形成全校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校园全课堂”建设;以每年寒假倡导学生为家人“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培养劳动能力的同时增进和家人的关系,每年暑假由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其他行政老师混编团队,加强“社会大课堂”建设,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

四、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作为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人人出彩与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贯通对接,引领学生成为心中有爱、眼里有识、手上有技、脚下有行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杨伟才.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180-182.DOI:10.15894/j.cnki.cn11-3040/a.2007.03.032.

[2]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4):60-61+68.

[3]解振强,颜志明,郭正兵,等.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人人出彩”人才培养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4):263-267.

[4]李沐曦.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22.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0390.

[5]陈丽君,徐銮珈.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政策的注意力配置研究[J].职教通讯,2024,(02):67-77.

[6]周湘莲,孙鲁霞,张微东.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出场和价值场域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5):107-112.DOI:10.16339/j.cnki.hdxbskb.2023.05.014.

[7]朱景凡,肖斌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2):34-39.

[8]魏彦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20,(15):204-205.

[9]陈志华.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52):132-133+144.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7.52.056.

作者简介:

陈琦(199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科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蔡达君(198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基金资助: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23SJSZ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