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有来 张欢 刘雅 陈宝泉 刘玉明 王亮 张雅丽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通过跨学科融合打破知识壁垒、以产教协同强化实践赋能、评价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构建适配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高校需聚焦前沿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学科-产业-人才"良性生态循环,使高等教育成为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0
基金项目: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ZD22-10GJ)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深刻重塑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强调其以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内核,通过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这一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亟需重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回应新质生产力对跨界整合能力、前沿创新思维和产业实践素养的迫切需求。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仍面临培养理念的矛盾冲突、师资力量匮乏、实践教学环节单一等现实困境,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支撑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供给。因此,探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路径,不仅关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本文将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剖析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为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剖析
1.1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与发展趋向
新质生产力于2023年9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内涵丰富、发展趋向意义重大。内涵方面,其以创新驱动为本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创新具原创、颠覆性,强调科技产业融合,由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对象构成,旨在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发展趋向方面,科技引领深化,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将推动产业变革;产业融合加强,如新能源汽车融合多领域创造新增长点;强调绿色可持续,深化新能源应用与绿色制造;走向全球化合作,各国整合资源应对全球性挑战 。
1.2 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关键作用[2]。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上,高校凭借科研实力,探索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层面,高校致力于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同时,高校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像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融合发展中贡献力量,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
1.3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一是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能够融会贯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培育前沿创新思维,在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尖端领域保持敏锐洞察力,勇于挑战学术范式,提出具有突破性的原创理论和技术路径;三是强化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学术构想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四是提升全球协作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参与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素质要求共同构成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框架[4]。
二、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2.1 培养理念的矛盾冲突
从培养理念来看,部分高校仍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过程中,对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科技前沿、产业变革、跨界融合等要素融入不足,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2.2 师资力量匮乏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具备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相对匮乏。部分教师长期专注于学术研究,与产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实际产业问题和创新实践案例有效融入课堂,无法为学生提供贴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导和引领。同时,教师评价体系中对创新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激励机制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5]。
2.3 实践教学环节单一
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缺乏独立承担创新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高校内部的创新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 “两张皮” 现象,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以系统思维构建“学科交叉筑基、产教协同赋能、评价改革驱动、生态创新护航”的立体化实践路径。
3.1 以学科交叉筑牢知识根基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与“学科+技术”复合课程开发,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在复杂问题场景中整合多元知识、形成创新方案的跨界能力,使人才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深井”转向交叉融合的“网络”。
3.2 以产教协同强化实践导向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与行业龙头、科研机构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协同育人平台,将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课题,推行“项目制”“场景化”培养模式,通过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真实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动态衔接。
3.3 以评价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重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摒弃单一学术论文导向,建立涵盖技术发明、成果转化、创业实践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将解决产业问题的方案效能、科研成果转化价值纳入考核,同时强化创新思维训练、知识产权管理等课程设置,培育数据驱动、用户导向的创新理念。在师资建设上,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参与产业技术研发与重大工程实践,将前沿技术案例融入课堂,并引入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形成“校内理论深耕+校外实践赋能”的师资协同机制,确保学生接触最新技术趋势与行业标准。
3.4 以生态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科研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创新资源,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育人场景,通过跨学科竞赛、创业孵化基地等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跨界整合、实践创新与产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唯有以改革为抓手,统筹学科交叉筑牢知识根基、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导向、评价创新激发创造活力、生态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形成“培养—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发挥教育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模式。面对当前培养理念的矛盾冲突、师资力量匮乏、实践教学环节单一等问题,高校亟需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以产教协同为支撑,以评价改革为驱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评价机制、打造创新生态,高校能够培养出具备前沿思维、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联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助力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
参考文献:
[1]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2] 王洪才, 孙佳鹏. 教育强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24(12): 1-10.
[3] 周密, 李明, 杨欣.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25(5): 26-35.
[4] 苏君阳, 杨旖萱, 朴美景.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北京教育(高教), 2023(1): 44-48.
[5] 刘玉荣, 胡荣, 陈艳, 等. 新质生产力需求视域下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J]. 高教学刊, 2024, 10(3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