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研究
杨晓梅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康复科 青海 810001
【摘要】目的:探讨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年龄在2-6岁之间,性别不限,格赛尔(Gesell)发育评估结果DQ≥55以上,GMFCS分级在ⅠⅡ,视力检查正常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GMFM88能区评分,格赛尔发育评估,通过改良 Ashworth 量表对患儿的肌张力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儿出诊时的GMFM88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出院后24周的GMFM88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性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各功能区评分(言语能、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粗动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为痉挛型脑瘫儿童实施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可明显改善其GMFM88能区评分(步行能力)、适应性发育、肌张力,值得进一步实施及推广。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步行能力;康复
CP是一种由大脑发育早期受到损伤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协调性差及姿势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脑性瘫痪是儿童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全球每千名新生儿中约有2-3例发生脑性瘫痪,其中痉挛型脑瘫约占所有脑瘫类型的70%-80%。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各种新的治疗技术相继被提出,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Visualized DigitalSuspension Training,VDST) 是一种将传统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与数字化实时反馈技术结合的康复治疗手段。通过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和可视化界面,实时监测患者在悬吊状态下的运动轨迹、肌力分布及姿势控制数据,并提供动态视觉引导,并提供视觉引导,帮助患儿精准评估,个性化方案的设计,实时生物反馈提升疗效,增加趣味性促进依从性,安全监控与预警,在多场景数据驱动追踪疗效,然而,现有文献对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研究较为有限,且尚缺乏系统的临床对照研究[2]。本研究旨在探讨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进一步验证其在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3年2月~2024年6月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共计选入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依托样本分析法将入选者分成对照组(n=40例)与观察组(n=40例)。对照组内含男/女:20例、20例,年龄区间值为2-6岁,年龄均数为(5.32±0.74)岁,疾病类型均为痉挛型;观察组内含男/女:21例、19例,年龄区间值2-6岁,年龄均数为(5.53±0.46)岁,疾病均为痉挛型。组间基础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即数据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脑瘫伴认知障碍;年龄2-6岁;病情稳定至少3个月;未接受同类治疗近1个月;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严重并发症;患有遗传性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同时参与其他研究;依从性不佳。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通过日常的肢体感觉输入和关节活动训练来缓解肌肉的僵硬,帮助孩子逐渐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此外进行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如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站立、走路练习,逐步恢复运动功能。作业治疗则聚焦于提高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师让孩子反复练习吃饭、穿衣、洗漱等动作,通过使用辅助工具(如特制餐具或穿衣工具)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对许多孩子来说,细小的手部动作和精细运动的训练也是作业治疗的重点,帮助孩子改善抓握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另外进行语言治疗,进行发音练习和沟通训练[3]。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治疗开始前患儿首先要接受步态分析,根据步态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在可视数字悬吊训练设定相应符合患儿能力参数,(1)体位调整与悬吊带安装:康复师会根据患儿的身高、体重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悬吊带和悬吊高度,将悬吊带调整至患儿身体的中心位置,确保患儿能够在悬吊状态下维持良好的平衡。对于痉挛较严重的患儿,初期可以将悬吊高度设定较低,让患儿的双足轻微接触地面,减少支撑负担,逐步适应悬吊状态。(2)步态训练与数字化反馈:训练时,悬吊带的支撑会帮助患儿完成步伐摆动,康复师根据系统反馈的步态对称性、重心稳定性等指标,适时调整训练参数,每次步态训练时间为40min,分为3-4次小周期进行,每个周期之间给予短暂休息,初期重点训练患儿的步伐摆动和步态稳定性,系统会根据患儿步伐的质量进行实时反馈,康复师会根据数字化数据调整步伐幅度和步速,以确保患儿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训练[4]。(3)站立训练与肌肉放松:在步态训练结束后,康复师安排站立训练,以增强患儿的下肢力量和站立平衡,康复师根据系统提供的负重数据和训练反馈,逐步增加患儿的站立时间,从初期的2min开始,逐渐增加至5-10min,在站立期间,康复师会调整悬吊带的支持力,确保患儿的姿势稳定,避免出现过多的倾斜或摔倒,站立训练后,给与患儿肢体适度感觉输入,缓解训练后肌肉疲劳。
1.3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儿童的GMFM88能区评分。运用Gesell发育量表对入选患儿的适应性发育(言语能、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粗动作)进行评估,Gesell评估工作在末次随访时进行。同时运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评价时间分别为初诊时及完成干预24周时。肌张力评估: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在初诊和24周干预后测量患儿肌张力,此量表按肢体被动活动时阻力分0-5级:0级正常无阻力;1级轻度增加,仅在活动末稍感阻力或卡顿;1+级在活动后半程卡顿,随后阻力轻微;2级明显增加,活动大部受阻但仍可被动进行;3级严重增加,活动困难;4级肢体僵直,无法活动。低分意味着肌张力近正常,干预效果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经χ²检验(n,%),计量资料(正态)经t检验(±s),P<0.05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观察对比入组患儿的GMFM88能区评分
两组患儿出诊时的GMFM88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出院后24周的GMFM88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性明显(P<0.05),见表1
2.2组间末次随访Gesell 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儿各功能区评分(言语能、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粗动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
组间初诊时Ashworth评分比较(P>0.05),干预24周后观察组(1.73±0.58)pm/s明显低于初诊时及对照组干预24周后(P<0.05),见表3
3讨论
C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姿势控制障碍及运动功能受限,尽管目前已有多种康复方法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但这些方法大多局限于改善患儿的基础运动功能,尤其在步态改善方面的效果常常有限。近年来,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手段,以其精准的动态反馈和个性化训练方案,逐渐被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该方法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悬吊系统,可以在不增加患儿身体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精确的步态及姿势训练。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实施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后,GMFM88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各功能区评分也显著提高。这表明,数字化悬吊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和整体发育水平。究其原因,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患儿的步态训练和负重站立训练得到了有效提升,悬吊系统提供了支撑力,帮助患儿逐渐恢复步态稳定性。训练系统的实时反馈机制让康复师能够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姿势,从而有效地减少痉挛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步态的对称性与流畅性。同时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不仅关注运动功能的恢复,还通过其训练模式激活了大脑的神经网络,促进了神经塑性和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悬吊系统通过精准的姿势训练和动态反馈,刺激患儿的运动觉感知和空间定位能力,这对大脑皮层尤其是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的重塑有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认知及语言能力的提升[5]。
干预24周后观察组(1.73±0.58)pm/s明显低于初诊时及对照组干预24周后(P<0.05),究其原因,从神经调节层面,训练借助数字化设备,精准刺激患儿的本体感觉神经,促使神经系统重新学习对肌肉的控制,有效降低肌肉的紧张性收缩,从而缓解肌张力,在肌肉锻炼方面,悬吊营造的不稳定环境,迫使患儿的肌肉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协同收缩,增强肌肉协调性,纠正异常的肌肉用力模式,长期积累下来,肌肉张力得以改善,此外,可视化功能也至关重要,患儿能直观看到自身运动状态,这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正向反馈,提升训练积极性,主动配合纠正错误动作,进而强化了对肌张力的调节效果,最终使得观察组在干预后肌张力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可视数字化悬吊训练通过精准的反馈调控、动态的体位支持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有效改善了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步行能力及Ashworth评分,并促进了多领域的适应性发育。
参考文献
[1] 刘梦君,艾坤,易细芹,等.基于儿童悬吊运动系统的躯干控制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3, 38(4):490-494.
[2] 许西长,周凡,孙映红,等.太空衣治疗联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23, 52(3):379-382.
[3] 汪娟,王蕊,黄云娜.引导式健康教育及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干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 2023, 32(9):1705-1708.
[4] 郭乾乾 李东 马常龙.分析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J].大医生, 2024, 9(18):1-4.
[5] 吴文集.悬吊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 2023, 36(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