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全文化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建设路径探讨

作者

薛星伟

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神府分公司 陕西省神木市 719300

摘要  安全文化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率。探讨安全文化的建设路径,有助于优化运营管理体系,保障道路安全。通过分析安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结合高速公路运营特点,提出从制度完善、教育培训、技术应用等方面构建安全文化的具体措施。研究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安全文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建设路径;安全管理

引言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影响交通效率与社会稳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预防性管理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安全意识与行为规范。当前,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仍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指导。研究旨在分析安全文化的核心要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策略,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安全文化是组织内部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核心在于预防为主、全员参与。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安全文化的作用尤为突出。高速公路具有车流量大、车速快、环境复杂等特点,运营风险较高。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人为失误。通过系统性的安全培训、制度约束和文化引导,形成主动防范的机制,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众对高速公路运营的信任,促进社会交通环境的和谐稳定。

当前,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运营单位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仅停留在标语宣传或短期培训层面,缺乏长期规划和资源投入。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任划分模糊,导致执行效果不佳。员工的安全意识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容易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操作失误。技术手段的滞后也制约了安全文化的落地,如缺乏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管理工具,难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这些问题表明,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亟需系统性优化,从制度、人员和技术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基础,需要建立清晰的责任体系、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确保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教育培训是提升安全文化的关键,应通过模拟演练、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实战能力,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反应。技术手段的引入同样重要,利用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安全管理的精准性。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至关重要,鼓励员工主动报告隐患、分享经验,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技术和人文三方面的协同推进,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将更加高效,为行业的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二、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当前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体系、人员素质和技术应用三个维度。在制度层面,许多运营单位的安全管理规范仍停留在文件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配套考核机制。部分单位的安全责任划分模糊不清,导致管理链条出现断裂,安全监管难以形成闭环。在人员培训方面,现有的安全教育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考核评价流于形式。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普遍不足,面对突发情况时容易产生操作失误。技术支撑体系的滞后同样制约着安全文化的落地,传统的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方式效率低下,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当前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其根源可追溯至管理理念、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三个维度。在管理理念层面,部分运营单位存在认知偏差,将安全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张贴安全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表面工作,未能深刻把握其系统性特征和长期培育规律。这种认识误区导致安全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难以形成持续深入的工作机制。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多数单位未设立安全文化建设专项预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专业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缺口较大,特别是既懂安全管理又具备文化建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为匮乏。体制机制障碍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僵化、部门壁垒森严,安全责任在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跨部门协同机制运转不畅。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也存在明显缺陷,经济效益指标占比过高,安全指标权重普遍低于15%,且考核结果与薪酬激励挂钩不紧密,难以有效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要破解当前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困境,需要构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和环节。培训体系需要进行全面革新,采用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提升员工的实战能力。技术赋能是重要突破口,应当加快智能监控、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构建智慧化安全管理平台。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的文化氛围。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升级和文化培育的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提质增效。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高速公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责任划分体系,将安全管理职责细化到每个岗位和环节,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考核标准应当量化具体,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绩效评估。配套的奖惩机制要落实到位,对安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实质性奖励,对违规行为实施严格问责。制度设计要注重实操性,避免流于形式,确保各项规定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优化完善管理制度,保持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提升员工安全素质的关键在于改革传统培训方式,建立实战导向的教育体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高速公路运营实际,重点培养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采用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还原真实事故场景增强培训效果。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员工的实战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应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差异化培训。培训效果评估要科学严谨,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晋升、绩效奖励挂钩,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科技手段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监控系统的部署可以实现对重点路段、关键设备的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历史事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风险规律,提升预警预测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预防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移动终端的使用让一线员工能够随时上报安全隐患,提高问题处置效率。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要注重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提升员工的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新技术能够真正发挥效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安全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结语

安全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重要课题,需要制度、技术与人文的协同推进。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与标准化手段,深化安全文化的实践应用。通过行业协作与政策支持,推动安全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公众出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8, 18(3): 45-52.

[2] 李红梅. 安全文化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0, 30(5): 112-118.

[3] 张伟华. 智能技术在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的实践[J]. 公路交通科技, 2021, 38(2):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