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文互融,打造高中生物教育新生态

作者

陆思羽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上海市 200233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教育面临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科学与人文(科文)互融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其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应用策略,并分析了其对提升学生生物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旨在为高中生物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科文互融;高中生物;教育生态;教学理念;课程设计

一、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学科之间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高中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生物学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使命。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偏重于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较为片面。因此,探索科学与人文互融的教育模式,构建高中生物教育新生态,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文互融的内涵与价值

2.1 科文互融的内涵

科文互融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科文互融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塑造。

2.2 科文互融的价值

科文互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人文故事、社会现象相结合,使抽象的科学知识更具亲和力,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同时,科文互融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知识的严谨性与人文精神的多元性相结合,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文互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2.3 科文互融的教育目标

科文互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在高中生物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通过科文互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科文互融在高中生物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3.1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与理解。然而,科文互融的教学理念则将重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教师可以介绍达尔文的探索历程以及进化论对社会思想的深远影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精神的伟大和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3.2 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

科文互融的教学理念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生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入化学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化学原理,以及物理学中的光的性质和能量转换机制,让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理解光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

3.3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科文互融的教学理念还强调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对于喜欢理论研究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科学探究项目。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

四、科文互融在高中生物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4.1 整合课程内容

在高中生物课程设计中,科文互融的内容整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将生物学知识与人文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关怀。例如,在讲解生物遗传时,引入孟德尔的生平故事和进化论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人文价值。在学习生态学时,结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人文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内容整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建立科学与人文的联系,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4.2 优化课程结构

科文互融的课程设计应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基础课程注重生物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拓展课程引入跨学科内容和人文主题,如结合化学中的光合作用原理、地理学中的生态环境分布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4.3 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科文互融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特点,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生物资源和文化背景,设计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例如,结合地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发以“家乡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学习生物知识,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此外,还可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等,通过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科学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结语

科文互融是高中生物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高中生物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科文互融的教育模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新生态,助力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爱云,易诗.高中生物实验类部分题型分析及解答[J].教学考试,2025,(06):58-59+69.

[2]朱小艳.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5,21(01):32-34.

[3]谢永凤,刘浩,权美平.基于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2025,(03):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