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美育的融入研究
吴梦雪
四川省冕宁中学校,四川 凉山 615600
摘要:诗歌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方式,与诗歌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本文分析美育内涵,探讨如何将美育有效地融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品析、想象、鉴赏等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融入策略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对于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是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主要是对诗歌进行解析和背诵,缺乏对诗歌美感的深入挖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美育的融入成为改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美育内涵
美育,即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方式。美育不仅关乎艺术领域,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陶冶[1]。广义的美育涵盖所有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美育则主要指艺术教育。美育的核心在于引导个体发现美、感悟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从而实现对个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美育的融入意味着不仅要教授学生诗歌的字面意义和写作技巧,更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美育的融入策略
(一)品析古诗词情感的含蓄之美
诗贵含蓄,情贵曲深,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意境,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品味其中的韵味[2]。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融入美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品析古诗词情感的含蓄之美,促使学生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既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
例如,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并蓄的情感表达。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面上描绘的是长江的壮阔景象,实则暗含词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既展现苏轼词作的深邃意境,也赋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词句背后的深层含义,评价学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内涵,能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能体会苏轼词作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一步理解词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讲解词作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处世智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词中的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生感悟能力。教师利用品析古诗词情感的含蓄之美,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感知能力。
(二)想象古诗词意境的绘画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利用精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有效融入美育教育,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古诗词中的文字转化为心中的画面,感受诗歌意境的绘画之美[3]。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更加直观、生动的诗歌意境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例如,讲解《登高/杜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描绘的壮阔景象,那满山的落叶如同金色的海洋,在秋风中萧萧而下,而长江之水则滚滚东流,仿佛永无尽头,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还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壮丽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秋日萧瑟的景象,落叶纷飞,江水奔腾,与诗句相辅相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杜甫所描绘的登高之境,并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那秋风中的凉意,那落叶触地的轻响,那江水拍岸的轰鸣,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这些想象中的画面用画笔描绘出来,并评价学生能否将想象力将诗歌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描述出这些画面的细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之美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三)鉴赏古诗词内容的形象之美
诗以言志,词以传情,古诗词中的形象,无论是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是事物形象,都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为进行美育教育,教师应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内容的形象之美,通过对诗歌中形象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还能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4]。
例如,讲解《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细细品味诗中的田园风光和陶渊明那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心境,引导学生注意到诗中描绘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俭朴生活以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自然景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那片宁静的田园之中,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再比如,在教授《登高/杜甫》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景象,让学生思考这宏大的自然景象与杜甫晚年漂泊无依的心境有何关联,从而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歌中形象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对此,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能否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能理解这些形象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品析古诗词情感的含蓄之美、想象古诗词意境的绘画之美以及鉴赏古诗词内容的形象之美,融入美育教育,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感受美的力量。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鹏飞.美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J].语文天地,2024,31(09):56-59.
[2]曹孟鸽.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与“五育”的融合分析——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生活教育,2024,(07):93-96.
[3]潘得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4,43(02):11-13.
[4]张慧.审美视角的高中诗歌教学——以《静女》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