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初级教学中常见问题及解决
赵恒 寇潇月
吉林大学 长春市 130015
关键词:持琴、右手运弓、音准、教学
引言
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对于音乐的表现力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在小提琴教学中,初学者往往面临难题,如持琴姿势不正确、运弓僵硬以及音准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演奏的音乐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甚至形成难以纠正的错误习惯,笔者认为如何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是每位小提琴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小提琴初级教学可以观察到的的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许多初学者在学习小提琴之前并没有培养基本的音乐素养,如乐理、视唱练耳等等,学习进度不均衡。第二,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灵活调整因材施教,科技的发展虽然为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方式与便利,比如小提琴演奏视频音频的普及,节奏、音准训练的软件等等,但这些方式在课堂上以及学生在课后练习时尚未得到良好的运用,并未充分发挥其潜力。
本文将着重分析小提琴初级教学中持琴与左手姿势、右手运弓技巧以及音准训练等问题进行,通过分阶段训练、辅助教学以及心理与生理协调训练等方法,探讨如何提升小提琴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练习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方式方法。
一、常见问题分析
1. 持琴与左手姿势
持琴姿势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演奏时的稳定以及音准,在学习初期,许多学生因琴头角度不正确或手臂的僵硬紧张,导致左手按弦换把等等受到影响,特别是带动了左手虎口紧张,限制了手指的灵活性,手型不正确导致音准出现偏差。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音高的准确性、左手的灵活度还会使演奏时肌肉酸痛增加疲惫感。
2. 右手运弓技巧
右手运弓直接影响到小提琴的音色,常见的运弓问题如握弓过紧、运弓不直左右滑动或者与琴弦不垂直以及弓段分配不均弓速掌握不好等等。过度紧张的握弓会导致右手僵硬,手腕在运弓过程中无法弯曲,影响音色的柔和与细腻产生杂音;运弓不流畅音色可能会变得虚弱,不均匀缺乏稳定性;而弓段分配不均衡则可能造成声音忽强忽弱影响整体演奏效果。
3.音准训练的难点
小提琴的音准不仅仅依赖左手的姿势与技巧,学生对音准的敏感度十分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音准训练时不够重视听觉的培养,难以通过自己的耳朵准确判断音准的高低。同时指板上每个音的位置也常常存在问题,初学者难以准确地记住并且按准不同音高的位置,影响音准的掌握。
二、解决方法
1. 分阶段训练
在小提琴的学习过程中,持琴姿势、左手手型和运弓的正确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演奏技巧,可以分阶段训练,循序渐进。
在教学初期,首先进行空弦练习,让学生熟悉持琴和运弓,这个阶段的目的是确保运弓的稳定性,让学生感受到弓与琴弦的摩擦感以及运行轨迹。手型稳定以及运弓初步掌握熟练后进入右手进阶练习,着重训练运弓的控制与精确性,使小提琴发出均匀的音色。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运弓技巧之后,可以逐步加入连弓训练,提高难度以及运弓平稳性,使演奏更为自然、连贯。
左手的练习过程中也宜采用借鉴渐进式训练体系,第一阶段需在练习单音的基础上,保持标准手型,拇指关节保持弹性支撑状态,固定手型,虎口放松,手指自然弯曲。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演奏时可以有保持手型的习惯,同时快速找到音的位置。第二阶段,可以加入一些专项训练,重点强化4指的伸张能力以及在演奏过程中不同手指的独立性,建议采用变节奏练习法,坚持练习可以减少触弦精准度误差。第三阶段则需建立左右手神经肌肉协同,笔者建议在练习的过程中先以左手单独完成练习曲或乐曲的音型框架,再叠加右手全弓慢速运弓。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可以在演奏使发出更均匀的音色,这样最终的演奏更为自然与连贯。
2. 辅助练习
现代科技手段为弦乐教学构建了多维度的辅助支持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观看演奏者视频回放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相较于传统的镜面观察法,该方法能使学习者更直观地辨识如肩肘关节角度偏差等一系列在练习中的细节问题;在节奏问题上,笔者建议先跟随节拍器练习,训练自身节奏感,其次可以录下来,与原曲速度或练习节拍速度进行匹配,避免初学者因节奏混乱导致的肌肉记忆错误;而音准控制环节,实施反馈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时候纠错模式,可合理运用音准软件。
3. 协调心理与生理状态
在演奏实践中,身体紧张引发的肌肉僵硬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中。参照管乐演奏者的气息调节技巧,弦乐学习者可通过特定的呼吸模式调节生理状态。例如,在持琴预备阶段实施四拍吸气-六拍呼气的循环呼吸模式,可以使身体快速进入放松状态,避免左右手过于紧张。
总结
弦乐艺术的表现力根基植根于基础演奏技能的精准掌握。当演奏者建立起符合标准的持琴姿态、形成规范化的运弓轨迹并具备精确的音程感知能力时,这些技术要素便转化为诠释作品情感内涵的必要媒介。教学实践表明,针对持弓角度偏差、左手框架松散、音阶衔接生硬等典型技术瓶颈,制定阶段性训练方案能显著提升技术转化效率。
教学成效的提升不仅需要系统的方法论,更在于实施过程中的个性化适配。习琴者在肌肉记忆形成速度、注意力持续时间、抗压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这要求指导教师具备动态调整教案的能力,例如对触觉敏感型学生采用镜像示范法,而对听觉主导型学习者则强化音色模仿训练。
优秀的弦乐教育者应实现双重目标:在技术层面构建规范化的演奏程序,在艺术维度激活学习者的音乐想象力,最终引导每位习琴者建立独特的音乐表达体系。
参考文献:
[1]云格格.论音乐鉴赏在小提琴基础教学中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王元生.小提琴启蒙教材《新编初学小提琴100天》、《少儿小提琴集体课程》和《铃木小提琴教材》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22
作者简介:赵恒(1978年9月),男,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管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吉林大学,西洋管弦乐器演奏与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寇潇月 2000年 女 汉族 研究生目前研三在读 吉林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 (器乐演奏与教学) 吉林大学 长春市 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