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情怀与人性美探析
吴岳
西藏大学 850014
引言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它是一个神性诗意的世界,作家用诗化的语言描绘湘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呈现神性光辉,在神话与梦幻、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中完成对边城的诗意构建。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文学前辈提供的浪漫乡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推崇自然人性,追求优美的牧歌情调和诗化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引人神往的乡土世界。
一、沈从文《边城》小说的创作背景
《边城》创作于 1934 年,彼时沈从文在北平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与张兆和的感情也终于修成正果,此时回忆中的故乡是牧歌,但写作途中因母亲生病而再一次回到湘西的沈从文,一入家乡,却发现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事事物物自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家乡走了一遭,沈从文创作边城开始带有一种忧伤的怀旧风,牧歌与悲剧最终都在作品中得以实现,除了他自己郁积在心里的感情外,边城的创作还有他想要表达的社会意义。
二、乡土小说发展概述
乡土小说发端于 20 年代的鲁迅创作,主要的特征是在异地用回忆的手法写故乡的人和事。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封建文化对农村精神异化的迫害,以便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一派,著作颇丰,成为 20 年代乡土文学的主流发展。但除此以外,仍有一些别的理念,比如周作人对于乡土文学的看法是要在描写故乡风土文化的过程中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茅盾等左翼作家所不赞成,然而周作人的理念并未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且融汇在作品创作中的作家是沈从文
沈从文 1922 年从湘西来到北平后,几经波折于 1924 年开始从事创作,起初的作品多以军队生活和湘西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社会风俗引起了读者和文坛的注意。虽然艺术上比较幼稚,人物类型众多而面目模糊,题材宽泛却不深入,情趣诙谐却意旨不深,但仍给北平带来一股湘西的异域风,给在都市挣扎的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是 1924到 1927 年的这段幼稚之作,奠定了沈从文后来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展方向。沈从文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构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同时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因此,本文意在从《边城》的创作中,理清沈从文的审美式乡土文学观念。
三、《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人物形象的美好品质
翠翠的天真无邪与善良,翠翠是一个自然纯真的少女,她在山水间成长,心思纯净。她未曾被世俗的尘埃沾染,眼中总是闪烁着好奇与温柔的光芒。她对傩送的感情真挚而羞涩,每当听到傩送的歌声,她的心中便如小鹿乱撞,那份少女的懵懂与期待令人心动。对爷爷充满关爱和依赖,她会细心地为爷爷准备饭菜,在爷爷疲惫时为他捶背,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表达着对爷爷的爱。例如,她在梦中听到傩送的歌声,心中泛起涟漪,展现出少女怀春的美好。在那个梦幻般的情境中,她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傩送的勇敢与重情重义,傩送勇敢地追求爱情,不被世俗的财富和地位所左右。他坚信真爱无价,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翠翠表达自己的心意。当他得知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时,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尊重哥哥,表现出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他愿意与哥哥公平竞争,用自己的真诚去赢得翠翠的芳心。
爷爷的慈爱与坚守,爷爷一辈子守着渡船,对过往的行人充满关怀。无论风雨,他都坚守在渡口,为人们提供便利。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希望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情。他为翠翠的幸福尽心尽力,默默付出。他深知翠翠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他总是耐心地倾听翠翠的心声,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孙女的成长。在翠翠烦恼时,他会讲有趣的故事逗她开心。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温暖
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茶峒的人们在生活中相互帮助,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当有人生病时,邻里们会送来草药和关心;当有人遭遇天灾,大家会一起帮忙重建家园。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在小镇上传承已久,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爷爷生病时,邻居们纷纷前来探望,送来关心和问候。有的送来自己熬制的鸡汤,有的帮忙照顾翠翠,让爷爷能够安心养病。这种温暖的邻里之情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祖孙之间的深厚亲情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他们之间的亲情是真挚而深沉的。在平凡的日子里,爷爷会为翠翠讲述古老的传说,翠翠则会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眼神中充满了对爷爷的敬佩和依赖。爷爷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操心,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翠翠找到一个可靠的归宿。他会小心翼翼地试探翠翠的心意,为她的未来谋划。翠翠则关心爷爷的身体和心情,她会在爷爷忙碌一天后为他捶捶背、揉揉肩,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爷爷的爱。
四、边城中的乡土情怀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里说:“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这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也许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并非左翼人士批评的不顾国家民族的现状而安于闲情逸致的创作,他是企图用牧歌式的回忆让现在的人们知道我们民族过去的一些伟大的品行,因为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也不能使人愉快,也无法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的情操,因此为了使人向善,边城的创作不同于鲁迅那一派的审丑,而是他对理想化的客观世界的展现,是完全遮蔽了丑陋而致力于挖掘使人向上的美,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乡土小说《边城》,处处都显现出美,无论是酉水岸边的调角楼、碾坊,碧溪岨的清溪还是塔下的一户人家,处处都彰显着宁静和谐。但是结果确是田园牧歌式的悲剧,如沈从文所说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翠翠对感情的懵懂内敛,不直接表达带来的一系列误会和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小心翼翼的在大老,二老间徘徊,使得顺顺一家人误会家庭变故全因爷爷的“多事”,这些缘于善的不凑巧最终成了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精心构建的表现了一个优美、自然的世界,是沈从文梦里的田园牧歌,是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浮躁的贬低之下的对自己故乡产生的怀念之作,因此,边城是现实与美好的想象的结合之作,整部小说诗意氛围浓厚,刻画的是沈从文的心中之梦,带给读者一种批判现实之外的田园牧歌式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讴歌一种自在、不拘束的人生形式,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样式。因此,本文通过对《边城》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性之美,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和人情、亲情的对比,无疑是从心灵上的一次洗涤。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文教资料,2017(03):1-2.
[2]马月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成人教育学,2022-05.
[3]蒋建英.《边城》中那让人心动的人性美.教育学,2021-12.
[4]张健.论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J]. 辽宁学 报,2023(05):112-114.
作者简介:吴岳 2004 年7 月,男,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