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以太网与5G 融合的无线传感网络时延优化与可靠性分析
姜鹏标 陈珂焜 高宣龙 陈靖 颜金超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99
在工业4.0 浪潮下,工业生产对实时性、灵活性与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攀升。工业以太网虽凭借高带宽、低时延等优势在工业控制领域表现突出,但有线连接在复杂工业环境中布线难、灵活性欠佳。而5G 技术具备高速率、低时延等特性,为工业无线通信带来新契机。将工业以太网与5G 融合构建无线传感网络,能整合二者优势,满足工业生产数据传输的多元需求。不过,复杂工业场景下无线传感网络易受干扰、信号衰减,致时延增加、可靠性下降,制约其应用,故研究其时延优化与可靠性分析意义重大。
1 工业以太网与5G 融合的无线传感网络架构
工业以太网与5G 融合的无线传感网络架构通常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感知层包含各类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工业现场的温度、压力、振动等数据,并通过 5G 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网络层。网络层主要由 5G 基站、核心网以及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等设备组成,实现数据的汇聚、转发与路由。5G 基站负责与传感器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将数据传输至核心网,核心网再通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将数据传输至应用层。应用层则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决策,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与控制。
2 影响无线传感网络时延与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2.1 时延影响因素
2.1.1 无线传输时延
5G 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路径损耗、多径效应、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传输时间增加。同时,无线信道的动态变化也会引起传输时延的波动。
2.1.2 网络处理时延
数据在网络层需要经过多个网络设备(如5G 基站、核心网路由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处理与转发,每个设备的处理时间都会累积到总时延中。不同设备的处理能力差异、队列调度算法等因素都会影响网络处理时延。
2.1.3 协议开销时延
无线传感网络通信协议中包含各种控制信息,如帧头、帧尾、校验码等,这些控制信息的传输会增加数据包的大小,从而增加传输时延。此外,协议的握手过程、重传机制等也会引入额外的时延。
2.2 可靠性影响因素
2.2.1 无线信道质量
工业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电磁干扰源,如电机、变频器等,会对5G 无线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信号衰减、误码率增加,从而影响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2.2 节点故障
传感器节点可能由于电池电量耗尽、硬件故障、软件异常等原因出现故障,导致数据采集与传输中断,降低网络可靠性。
2.2.3 网络拓扑变化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设备的移动、拆除或新增会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若网络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可能会引起数据传输路径的改变,增加数据丢失的风险,影响可靠性。
3 无线传感网络时延优化方法
3.1 网络协议优化
3.1.1 精简协议头部
对无线传感网络通信协议的头部信息进行优化,去除不必要的字段,减少数据包的大小,从而降低传输时延。例如,采用轻量级的MAC 协议,减少控制帧的开销。
3.1.2 优化帧格式与调度机制
设计合理的帧格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同时,采用高效的调度算法,如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确保关键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3.1.3 引入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机制
在协议中加入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机制,当检测到数据包丢失时,能够快速重传丢失的数据包,减少因重传导致的时延增加。
3.2 资源分配策略优化
3.2.1 动态频谱分配
利用5G 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根据无线信道的实时状态和业务需求,动态
分配频谱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传输时延。例如,在信道质量较好的频段分配更多的带宽给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
3.2.2QoS 保障机制
为不同类型的业务设置不同的服务质量(QoS)参数,如时延、带宽、误码率等,通过 QoS 保障机制确保关键业务的数据传输满足时延要求。例如,为工业控制指令分配高优先级的QoS 等级,保证其及时传输。
3.2.3 边缘计算资源协同
在靠近传感器节点的边缘设备上部署计算资源,将部分数据处理任务卸载到边缘设备,减少数据传输到云端的时间,降低端到端时延。同时,边缘设备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协同,提高资源利用率。
3.3 数据聚合与压缩
3.3.1 数据聚合技术
在传感器节点或边缘设备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聚合处理,将多个数据包合并为一个数据包进行传输,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传输时延。例如,对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平均值计算后传输。
3.3.2 数据压缩算法
采用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减少数据包的大小。常用的数据压缩算法有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等。通过数据压缩,可以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传输时延。
4 无线传感网络可靠性分析
4.1 链路可靠性分析
链路可靠性是指无线信道在特定时间内能够正常传输数据的概率。通过对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干扰情况、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链路可靠性模型。例如,采用瑞利衰落模型描述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结合干扰功率和信噪比计算链路的误码率,进而评估链路可靠性。为了提高链路可靠性,可以采用多天线技术(如 MIMO)、自适应调制编码(AMC)等技术手段,增强无线信号的传输能力。
4.2 节点可靠性分析
节点可靠性主要考虑传感器节点的硬件故障、软件异常、电池电量等因素。通过对节点的故障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平均修复时间(MTTR)等指标进行分析,建立节点可靠性模型。为了提高节点可靠性,可以采用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自修复技术等,当节点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换到备用节点或自动修复故障。
4.3 网络拓扑可靠性分析
网络拓扑可靠性是指网络在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仍能保持正常通信的能力。通过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连通性、冗余度等指标,评估网络拓扑可靠性。例如,采用图论中的连通度概念,计算网络在不同拓扑结构下的连通度,连通度越高,网络拓扑可靠性越好。为了提高网络拓扑可靠性,可以采用分布式拓扑控制算法,使网络能够自动适应拓扑结构的变化,保持网络的连通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以太网与5G 融合的无线传感网络在工业生产里应用前景广阔,然而时延与可靠性问题阻碍其发展。本文剖析了影响二者的关键因素,从网络协议、资源分配、数据聚合压缩等方面提出时延优化方法,并从链路、节点、网络拓扑三维度开展可靠性分析。综合运用这些策略与方法,能有效降低时延、提升可靠性,保障工业生产高效稳定运行。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更先进的技术,满足工业生产对网络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全诗文,许艳秋,褚旭,等.提升 5G 共建共享网络可靠性分析研究[J].江苏通信,2022,38(6):13-17.
[2]梁景舒,苏涵,邱斌,等.基于 5G 共建共享网络规划的站址价值算法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22,42(4):26-29.
[3]李福昌,贺琳,周瑶,等.5G 共建共享网络发展总结及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22,16(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