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早操锻炼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马英凯 侯天鹏 赵正旭 李佳豪 董春和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2

一、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早操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培养自律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规律的晨练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提升新陈代谢效率,对全天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大学生早操锻炼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深入探究其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十分必要。这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未来社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水平。

二、大学生早操锻炼现状

2.1 参与度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早操的整体参与率较低。学生能够坚持每周参加 3 次以上的早操锻炼。进一步对不同年级进行分析,大一学生由于学校管理较为严格,参与率相对较高,可达 60% 左右。大一新生班级中,通过严格的班级集体带队出勤制度,大一上学期早操参与率稳定在 80% 左右。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率逐渐下降,到了大四,参与率可能不足 10‰ 大四学生中,因面临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等多重压力,主动参与早操锻炼的学生寥寥无几。性别方面,女生参与早操锻炼的比例略低于男生。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差异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观念中对女性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女生在参与早操锻炼时积极性不如男生。

2.2 锻炼项目选择

在早操锻炼项目上,跑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约有 50% 的学生选择跑步作为锻炼方式。跑步因其简单易行、不受器材限制等特点,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其次是广播体操,占比约 25‰ 。然而,对于广播体操,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动作,缺乏热情和认真程度。在对多所高校学生的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广播体操动作单调、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跳绳、羽毛球等项目,但占比较小。跳绳项目多为女生选择,因其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娱乐性;而羽毛球项目则受场地和搭档限制,参与人数有限。

2.3 锻炼时间与强度

多数高校规定的早操时间为 20-30 分钟。但实际调查显示,学生平均有效的锻炼时间不足 15 分钟。在某理工类院校的早操现场观察中,发现学生集合、整队时间往往占用了 5 - 10 分钟,真正用于锻炼的时间所剩无几。在锻炼强度上,大部分学生处于低强度运动状态,心率提升不明显,无法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根据运动科学理论,适宜的晨练强度应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220 - 年龄)的 60%-70% ,但通过对学生运动时心率的监测发现,多数学生在早操锻炼时心率远低于这个标准。

三、大学生早操锻炼存在问题分析

3.1 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学生缺乏对早操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认为早操对自身健康和学业影响不大。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约 40% 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早操锻炼对身体的长期益处。同时,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现象,导致早上起不来,缺乏参与早操锻炼的动力。根据对多所高校学生作息时间的调查,超过 70% 的学生在晚上 12 点以后入睡,熬夜玩游戏、刷手机、赶作业等成为主要原因。

3.2 学校管理因素

学校对早操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相对宽松。部分高校虽然有早操制度,但执行不严格,考勤管理存在漏洞。在某高校,存在学生代打卡的现象,导致考勤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而且,学校提供的锻炼项目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趣味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广播体操和跑步项目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3.3 环境因素

高校校园内可供学生早操锻炼的场地有限,尤其是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拥挤的现象。在一些老校区,操场面积狭小,无法容纳全校学生同时进行早操活动。同时,锻炼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某高校的体育器材室,跳绳、毽子等小型器材数量不足,篮

球、足球等大型器材更是供不应求。

四、大学生早操锻炼改进对策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认识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体育知识竞赛等方式,向学生宣传早操锻炼对身体健康、学习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邀请运动医学专家、优秀运动员等举办健康讲座,每学期不少于 2 次。开展体育知识竞赛,设置丰富的奖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渠道,营造重视早操锻炼的氛围,提高学生对早操锻炼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4.2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监督考核

学校应建立健全早操锻炼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早操的组织和管理。成立专门的早操管理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生工作处、体育学院教师等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早操工作。严格执行考勤制度,采用多样化的考勤方式,如人脸识别、指纹打卡等,确保考勤的准确性。引入先进的考勤设备,安装在操场入口等关键位置,实时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

4.3 丰富锻炼项目,增加趣味性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增加早操锻炼项目的种类。除了传统的跑步和广播体操外,还可以引入瑜伽、健身操、武术等项目。开设瑜伽、健身操、武术等特色早操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开展特色早操活动,如轮滑社团的轮滑早操、武术社团的武术表演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鼓励体育社团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早操活动形式。

4.4 优化锻炼环境,提供保障支持

学校应加大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增加锻炼场地面积。在校园建设规划中,预留足够的体育用地,建设新的操场、体育馆等设施。定期维护和更新锻炼器材,确保器材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建立体育器材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及时更换损坏的器材。针对天气因素,学校可以建设室内体育场馆,为学生在恶劣天气下提供锻炼场所。

五、结论

大学生早操锻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早操锻炼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存在参与度低、锻炼项目单一、时间强度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学校管理不善以及环境因素限制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管理机制、丰富锻炼项目和优化锻炼环境等对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大学生早操锻炼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未来,随着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对学生健康关注度的持续增加,相信大学生早操锻炼的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芳。早锻炼对大学生学习疲劳和脑力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 [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 11 (22): 68-70.

[2] 宋明学。对大学生早操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 (16): 216-217.

[3] 邓新星,刘源。高校学生早操管理的对策研究 —— 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 [J]. 亚太教育,2015 (30): 198.

[4] 谢春辉。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早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以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 2 (29): 75-76.

[5] 吕晓伟,田成勇。咸宁学院大学生早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 32 (11): 177-178.

[6] 马彩琴。大学生早操期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2013, 3 (2): 143-144.基金项目: 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七十二变” 云联智能大学生早操锻炼辞典》(项目编号:202410176001)

作者简介:马英凯,(2002.3.14-),男,汉族本科学历,从事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