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工程优化策略
张丽
上海巨浪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700
引言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它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变化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所以,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工程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一)降雨模式的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发生显著变化,降水的强度以及频次均有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如暴雨、洪水频发,导致水资源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给防洪排涝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干旱事件频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例如,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频繁遭遇干旱,由于地表径流的减少,地下水位的降低,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蒸发量的增加
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进而使得蒸发量增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的增加加剧了地下水的咸化现象,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稀缺。同时,蒸发量的增加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影响水质安全。
(三)水质污染加剧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水体中的温度、盐度等因素,改变了水体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加剧。比如,温度上升会使水里的海藻疯长,引起水藻泛滥,消耗了水里的氧,造成了水质的恶化,并且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冲刷地表,将大量污染物带入水体,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污染问题。
二、水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水资源监测与预测
在应对水资源管理挑战的过程中,加强水资源监测与预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现代科技如遥感卫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中。这些技术能够实时捕捉降雨分布、蒸发速率及河流径流等关键信息,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精确、及时的数据支持。通过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确保了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长周期预报模型,实现对流域水资源季节性波动、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预测,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广节水措施
节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在全社会形成节水风尚,需要采取多层次的推广措施。第一,加强节水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和责任感;第二,实施政策引导,如制定阶梯水价、节水奖励机制等,激励个人和企业主动采取节水行动;第三,在农业中推广节水灌溉,如滴灌和喷灌,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第四,在工业方面,鼓励企业使用循环水系统和高效节水设备,以提高用水效率;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全方位的节水体系,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三)加强水质保护
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为了加强水质保护,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体系,设置合理的监测点位和频率,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超限排污单位及个人的执法,依法惩处并敦促其整改,以形成一种有效的威慑[1]。同时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严格的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制度,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此外,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利用自然力量净化水质,提升水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供应体系
面对水资源分布不均和短缺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利用跨流域调水,优化水资源分配,将水资源从相对丰富的地区调配到缺水地区;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把海水转换成淡水,增加淡水的供应量;以及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加以利用。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关键一环,兴建废水处理及回收水使用设施,将处理后的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三、生态环境工程的优化策略
(一)生态修复与保护
1.植树造林与草地恢复
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生态系统的保水能力。与此同时,植物的根起到了固土、降低土壤侵蚀的作用,保护了水资源[2]。例如,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显著提高了区域的固碳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
2.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库和净化器。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可以提高湿地的蓄水和净水能力。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区、恢复退化湿地等措施,起到了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1.城市水环境治理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排水管网等措施,能够改善城市废水的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建立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此外,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减少城市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实现补水治涝。
2.河湖连通与生态补水
针对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河流湖泊干涸的问题,实施河湖连通与生态补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如调水渠道、泵站等,实现水资源在不同流域、不同水体之间的调配,保障生态用水需求;再者,合理调度水资源,为干涸的河流湖泊进行生态补水,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保障物种多样化的稳定。
(三)绿色基础设施构建
1.绿色屋顶与透水铺装
在城市建设中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技术,能显著降低雨水直接流失,同时扩大都市绿化覆盖区域,改善城市微气候。绿色屋顶能够吸收雨水、减少热岛效应,同时为城市提供额外的绿化空间;透铺装设计促使雨水能够渗入泥土,进而滋养地下水层,有效降低城镇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2.城市绿道与生态廊道
构建城市绿道和生态廊道,融合都市内的绿化区域、休闲公园及自然保育区等生态关键点,构建起一个连贯的生态体系。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为野生生物搭建了迁徙的路径与生存的庇护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道和生态廊道,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工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通过加强水资源监测与预测、推广节水措施、加强水质保护、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供应体系以及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
参考文献:
[1]郝天鹏.新疆白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利用“四水四定”实施策略[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4,10(07):22-27.DOI:10.16616/j.cnki.10-1326/TV.2024.07.04.
[2]李铭乾.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7):71-73.
[3]罗仕昌.气候变化下植被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园艺管理[N].山西科技报,2024-07-04(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