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探索

作者

李佳雯

聊城大学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辅导员在文化育人实践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提出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着力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困境,引导学生在传播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以实际行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育人

一、高校辅导员文化育人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文化育人实践中承担着多维角色。一是学理知理的研究者,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领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历史观、文明观等及其伟大实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示范引领者,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思想意蕴和生活智慧,带头带领学生参与和体验文化魅力。三是文化教育者,着力构建和谐健康蓬勃的校园文化,开拓整合利用文化教育资源,了解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一)社会发展:和谐共荣,正气润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智慧,取之社会生活也是推动着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指导着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崇德尚道”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断追求人格的完整完善。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强调的诚信、公正、和谐、共赢等价值观念,有助于抵制西方思想的腐蚀,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仁义道德与物质利益间的关系,既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又兼顾文和质两方面和谐的为人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高校教育:融合并进,提质增效

高校承担培养具备扎实知识储备、实践技能专长、品德修养高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观念,高校应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文化学习规律,构建长效化、系统化的文化育人体系,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教学新生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管理理念,为高校教育管理提质增效提供了价值遵循。

(三)学生成长: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学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能够启增智慧,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激励青年学生投入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路径

(一)以理正思:着力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困境

1.深学笃行,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养,是时刻保持思想认识的清醒和政治站位的自觉。通过自学传统文化书籍增强知识储备,定期参加学习研讨、专家讲座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时代内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要素,为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实有据的理论参考,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带头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杆。

2.网海导航,提升网络文化素养

新兴媒体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温床。高校辅导员需要及时关注网络文化生活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情感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网络文化素养,将优秀文化资源合主题、合时宜地融入到网络思政教育中,通过开设网络文化微课堂、传统文化沙龙、云游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文化渗透力和吸引力的作用。

3.以柔解困,转变视角创新方法

相关报告显示2011年至2021年,国潮热度增长超5倍,90后、00后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国潮”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新中式文化正好与青年追求时尚潮流的热情相碰撞,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在推动文化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新的意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柔性力量破解教育与管理之困。

(二)以传增信:引导学生在传播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1.以思政教育年历为抓手,塑造文化育人“新名片”

思想政治教育年历是选取了一年中36个重要节日纪念日作为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节点。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运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构筑主题教育实践园地,通过录制微视频、举办主题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发力,将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融入日常思政教育。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凝聚创新培养“向心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高校辅导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时效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的宝贵资源,以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杰出人物等为生动素材,通过开展主题升旗仪式、诗词比赛、历史舞台剧、非遗传承手工艺活动等,广泛宣传中华文化,让学生在知识传授和沉浸体验中实现从自发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

(三)以行践知:在守正创新中以实际行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1.理论宣讲,传递文化力量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应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扣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内容,融合新时代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新范式,例如,组建沂蒙精神革命宣讲团、井冈山精神革命宣讲团、党的百年奋斗史青年宣讲团等专题式理论宣讲团,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之声”。

2.志愿服务,传播文化风尚

实践是理解文化的最佳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将志愿服务活动中蕴含的互助、奉献、友爱等传统美德传递给社会。高校辅导员应以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为载体,组织开展敬老助童、传承家风家训等仁义礼智信实践主题行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在传承孝道文化、践行仁爱精神。

3.创意作品,传承文化基因

高校辅导员应探索打造以创新创造创意为核心、文创艺术为媒介,链接专业学科,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担当使命责任为目标的文化传承品牌项目。例如利用科技文化节、劳动实践周等契机,开设景泰蓝制作技艺、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活动,京剧、昆曲等表演艺术鉴赏会,校园劳动实践、数字农业劳动调研等,培育学生的勤劳实干品质,锻炼创新创造能力,激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传承人”的兴奋点。

参考文献

[1] 冯冰.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J].天南,2024,(06):114-116.

[2] 郑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理大学,2024.DOI:10.27811/d.cnki.gdixy.2024.000289.

[3] 牛丹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时代报告,2023,(07):84-86.

李佳雯(1997.02),女,汉族,山东高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2024年度聊城大学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R2024Z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