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作者

田钰

身份证:152631198312294510

引言

智能建筑通过融合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实现建筑供配电、照明、环境调控、安防等功能的智能联动,而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作为核心中枢,直接影响建筑运行的能效、安全性与便捷性。相较于传统建筑电气系统,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更强调 “自动化调度、实时监测、多系统协同”,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响应速度、功能适配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现存问题

1.1 系统兼容性不足,多模块协同受阻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涵盖供配电控制、照明控制、电梯控制、安防电气联动等多个模块,当前部分设计中,各模块采用不同通信协议与控制平台,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模块间无法高效协同。供配电系统与照明系统独立运行,无法根据供电负荷动态调整照明功率;安防系统的电气联动与供配电控制系统数据不同步,联动响应滞后,降低系统整体智能化水平。系统与建筑其他智能系统对接不畅,难以实现 “电气 — 环境 — 安防” 的跨系统协同,制约智能建筑综合功能发挥。

1.2 功能设计与建筑需求适配脱节

不同类型智能建筑(商业综合体、住宅、办公建筑)的电气功能需求存在差异,当前部分控制系统设计采用 “标准化模板”,未结合建筑实际场景优化功能。例如,商业综合体需频繁调整照明亮度以适配不同营业时间与活动需求,若控制系统仅设置固定照明模式,无法满足动态调控需求;住宅建筑对电气系统的节能性与便捷性要求更高,若控制系统未融入人体感应、自然光联动等功能,易造成能源浪费;办公建筑需保障供配电的稳定性以支持设备运行,若控制系统负荷调控功能不足,面对办公设备集中启动时易出现供电波动。

1.3 可靠性保障薄弱,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需应对负荷波动、设备故障、突发灾害等复杂情况,当前部分设计对可靠性的规划不足。系统缺乏完善的实时监测机制,无法及时发现电气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的异常运行状态,如温度过高、电流过载等,易引发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应急保障设计缺失,如供配电系统故障时,备用电源切换延迟,导致关键负荷断电;系统未设置冗余控制通道,单一控制模块故障时整体系统运行受影响,降低建筑电气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二、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设计要点

结合智能建筑电气系统需求与自动控制技术特性,需明确系统设计原则,聚焦供配电、照明、安防联动三大核心模块,构建适配性强、功能完善的设计体系。

2.1 系统设计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

一是兼容性原则,统一系统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选用支持多协议转换的控制设备,确保供配电、照明、安防联动等模块数据互通,同时预留与楼宇自控系统的对接接口,实现跨系统协同;二是需求适配原则,设计前深入调研建筑类型与使用场景,明确电气功能优先级,如商业建筑优先强化照明动态调控与负荷峰值管理,住宅建筑优先优化节能控制与便捷操作,办公建筑优先保障供配电稳定性;三是可靠性原则,融入实时监测、冗余设计、应急响应功能,确保系统面对异常情况时能快速处置,保障核心电气功能不中断。

2.2 供配电自动控制模块设计需聚焦能效与稳定

模块核心功能包括负荷监测、智能调度与故障应急。通过在配电线路、变压器安装电流、电压、功率传感器,实时采集负荷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整供电策略,如低谷时段启用储能设备,高峰时段切除非必要负荷,平衡供电负荷;设置备用电源自动切换系统,当主供电线路故障时,控制中心快速检测故障信号,触发备用电源切换,保障应急照明、安防系统等关键负荷供电;同时,模块需具备过载、短路保护功能,通过自动跳闸、报警提示等方式避免设备损坏。

2.3 照明与安防联动自动控制模块设计需强化智能协同

照明控制模块需结合环境与使用需求实现自动化调控:在公共区域(走廊、大堂)安装人体感应传感器与光照传感器,无人时自动关闭或调暗照明,自然光充足时降低人工照明功率;商业区域支持预设照明模式(如营业模式、清洁模式),可通过控制中心或移动端远程切换;住宅区域支持住户自定义照明场景,实现一键控制。安防联动电气控制模块需与安防系统(监控、消防、门禁)深度协同:火灾报警触发时,控制中心自动切断火灾区域非必要电源,开启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非法入侵触发门禁报警时,联动照明系统开启入侵区域强光照明,辅助安防监控取证;模块需确保联动响应时间同步,避免因延迟影响安防效果。

三、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优化策略

针对设计现存问题与核心要点,需从技术整合、调试保障、运维升级三方面发力,提升系统设计质量与运行效能。

3.1 加强技术整合,提升系统兼容性与协同性

设计阶段选用一体化控制平台,支持供配电、照明、安防联动等模块的集中管控,统一数据采集与指令下发标准;采用工业以太网或物联网技术构建稳定通信网络,确保模块间数据传输实时性;对现有不同协议的设备,配置协议转换网关,实现数据互通;同时,联合电气设备供应商、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开展协同设计,确保控制逻辑与设备性能适配,避免因技术衔接问题导致协同受阻。

3.2 优化调试流程,保障系统功能精准落地

系统安装完成后,分阶段开展调试:先进行模块单机调试,逐一测试供配电控制、照明控制等模块的自动化功能,如负荷调控响应速度、照明模式切换准确性;再进行多模块联动调试,验证模块间协同效果,如供配电负荷波动时照明系统的动态调整、安防报警时电气设备的联动动作;最后开展全系统带载调试,模拟建筑实际运行场景(如高峰负荷、设备故障),测试系统应急响应与稳定性,根据调试结果优化控制参数(如传感器灵敏度、联动响应时间),确保系统功能与设计目标一致。

3.3 建立运维升级机制,延长系统生命周期

在系统设计中预留远程运维接口,支持控制中心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自动生成设备维护提醒;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升级,优化控制算法,适配智能建筑功能扩展需求;建立系统运行档案,记录负荷变化规律、故障处理情况,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对运维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其对系统控制逻辑、故障排查的操作能力,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结语

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需紧密围绕 “兼容、适配、可靠” 核心需求,通过解决系统协同、功能对接、可靠性保障等问题,构建支撑智能建筑高效运行的电气控制体系。当前设计中存在的兼容性不足、需求脱节等问题,可通过技术整合、调试优化、运维升级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秦凯.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灯与照明,2025,49(04):152-154+160.

[2]张拓.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设计策略分析[J].电子技术,2023,52(10):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