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
陈青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生活化的学习场景更易产生共鸣。然而,当前部分小学数教学中,教师仍以抽象的公式讲解、习题训练为主,忽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活化情境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探索科学的情境应用路径,不仅能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对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活化情境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在关联
生活化情境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需以具体生活经验为依托,生活化情境通过还原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结,降低理解难度,为问题分析与解决奠定认知基础。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而生活化情境恰好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实践载体。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需主动观察、提炼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本质,进而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有效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逻辑分析与策略运用能力,推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提升[1]。此外,生活化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形成“学习—应用—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现存问(一)情境设计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生活化情境时,未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存在“成人化”“理想化”倾向。情境内容多围绕教师自身生活经验或教材固有案例展开,未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与兴趣爱好,导致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这种脱离实际的情境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认知联结,学生难以将情境中的问题与所学数学知识关联,不仅无法辅助问题解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削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关联性的认知,制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情境应用形式单一,忽视能力培养过程
当前生活化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停留在“导入环节”,仅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缺乏贯穿问题解决全过程的系统设计。教师通常在课堂开始时呈现生活化情境引出知识点,随后便回归传统的习题训练模式,未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入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反思应用过程。这种单一的应用形式,使得生活化情境仅发挥“表面激趣”作用,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难以实现情境教学的深层价值。
(三)情境与知识关联松散,缺乏逻辑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情境时,过度追求“生活化”形式,忽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情境内容虽贴近生活,但未能准确提炼其中的数学要素,或与教学目标、所学知识的匹配度较低,导致情境与知识“两张皮”。学生在面对此类情境时,难以从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无法建立情境与数学问题的逻辑联结,进而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无法发挥生活化情境对问题解决的辅助作用,还可能混淆学生的数学认知,让学生难以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三、基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生活化情境优化策略(一)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针对性生活化情境
设计针对性的生活化情境,需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为核心依据。教师需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家校沟通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与认知短板,确保情境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贴合。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围绕“购物找零”“文具分配”“课间活动计时”等校园与家庭常见场景设计情境,降低认知难度;针对高年级学生,可结合“家庭水电费计算”“校园运动会数据统计”“社区垃圾分类计数”等稍复杂的生活场景,匹配其抽象思维发展需求。同时,情境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准确提炼其中的数学要素,确保情境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为数学问题解决提供有效载体,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结,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二)贯穿教学全程,构建沉浸式情境应用模式
将生活化情境贯穿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全流程,构建“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解决—情境反思”的沉浸式应用模式,充分发挥情境对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呈现真实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明确问题解决目标;在“情境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逻辑矛盾,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情境解决”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通过列式计算、画图分析、模拟操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在情境中验证方案的合理性[2];在“情境反思”环节,组织学生总结解决情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反思方案的优缺点,提炼可迁移的数学思维,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掌握一类方法”的提升,真正锻炼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化知识联结,构建逻辑性情境教学体系
强化生活化情境与数学知识的逻辑关联,需构建“知识—情境—问题”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确保情境为数学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服务。首先,明确情境与知识的匹配逻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情境类型,例如教学“百分数”时,可围绕“商品折扣”“税率计算”等生活场景设计情境,确保情境中的数学要素与所学知识高度契合;其次,在情境呈现时,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联,例如在“购物情境”中,通过提问“我们需要解决‘买 3 支钢笔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需要从情境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些信息与‘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提取数学要素,建立情境与知识的逻辑联结;最后,设计梯度化情境问题,从“单一知识情境”逐步过渡到“综合知识情境”,让学生在逐步复杂的情境中,不断强化知识与情境的逻辑关联,提升运用多维度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推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结语
生活化情境作为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其科学应用对小学数教学质量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关键意义。教师需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情境教学策略,让生活化情境真正成为连接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实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艳.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3(6):49-52.
[2]李娟.基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设计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2(1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