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评价的研究

作者

徐丹雯

吴江区平望幼儿园 215221

引言:在学前教育注重幼儿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小班作为 3-4 岁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角色游戏是其社会性、语言等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评价作为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影响游戏教育价值的实现。然而,当前不少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的教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支持幼儿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围绕该类班级角色游戏中教师评价展开,旨在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策略,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供助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班

“小班”为幼儿园依据年龄划分的教育阶段之一,通常是指三至四岁幼儿所在的班级。此阶段的幼儿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认知和情感呈迅速发展态势,角色游戏成为他们模仿社会行为、表达自我以及与他人互动的重要途径。

2.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于虚构情境中开展表演与互动的游戏形式。它有助于推动幼儿的情感表达、社会交往、语言发展以及创造力提升,是幼儿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的重要方式。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指的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进程中,借助系统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对幼儿的行为、互动以及发展水平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并给予反馈。有效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支持,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指导,强调教育评价应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同时,融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重视成人支架作用与同伴合作对幼儿发展的促进;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理念,突出游戏中的经验建构与主动学习。这些理论共同支撑起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体系。

二、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认知偏差

在当下的幼儿角色游戏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评价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层面,过度关注游戏结果的评判,而忽略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社会交往以及认知发展。《评估指南》着重强调教育评价应秉持“过程导向”,但在实际情形中,教师依旧倾向于运用“好坏”“对错”等二元标准来评判幼儿的游戏行为,未能充分认知到评价所具有的发展性、激励性与支持性等功能。这种认知层面的偏差,致使评价未能有效推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单一

教师在开展游戏评价时,通常将关注点集中于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语言表达是否清晰、角色扮演是否逼真等显性表现,而对幼儿在游戏中展现出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情绪调节等深层素养关注不够。评价内容未能全面涵盖《评估指南》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也未能充分结合不同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教育目标,导致评价在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不足。

3.评价方式固化

多数教师在评价方式上仍然以教师主导的总结性评价为主,一般在游戏结束时进行集中点评,缺乏过程性、嵌入式的评价策略。评价语言普遍呈现出概括化、标准化的特点,如“你真棒”“很好”等,缺乏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反馈。幼儿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未得到充分尊重,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运用不足,评价过程未能体现“师幼共评”的互动性与民主性。

4.评价时机不当

部分教师未能精准把握评价介入的最佳时机,要么在幼儿沉浸于游戏时频繁打断,要么在幼儿遭遇困难时未能及时给予支持性反馈。评价常常被安排在游戏结尾环节,作为教学流程的固定补充,而非贯穿游戏全过程的支持策略。这种机械的时序安排使得评价丧失了其应有的即时性与生成性,难以真正发挥促进游戏深化和引导幼儿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评价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评价认知水平

此乃达成有效评价的首要前提。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规定,要“转变教师的观念”,使其从传统的评判者角色中脱离出来。这表明教师需深入领会,评价的目的并非对幼儿的游戏表现进行打分与定级,而是为了“推动幼儿的发展与学习,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核心概念界定)。教师应当树立“幼儿是游戏主体”的理念,把评价当作一个动态、持续的观察、理解与支持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师幼共同成长”。

(二)丰富教师评价内容

课题研究聚焦于对“评价内容”的深入探究。这表明教师的评价视角需突破角色扮演相似度、游戏技能掌握情况等单一维度的局限,转而关注幼儿在游戏全流程中的多元表现。具体涵盖:幼儿的情感态度(如是否保持愉悦、投入状态)、社交能力(包括与同伴的互动、合作及冲突解决情况)、认知发展(涉及对角色和情境的理解、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语言表达(角色之间的对话交流状况)等方面。评价内容应紧密“结合主题内容”,以全面反映幼儿在特定游戏情境中的综合素养[1]。

(三)优化教师评价方式

《评估指南》对评价方式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要求。课题研究着重对“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展开探讨。基于此,教师需改变“教师讲授、幼儿聆听”的单一总结模式,积极探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具体包括:引入多主体参与机制,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相互评价,认真倾听幼儿的意见;实施过程性嵌入评价,将评价自然地融入游戏的“三步曲”(可能指计划、进行、反思阶段)之中,在游戏进程中以角色身份或观察者身份开展个别化、小组化的即时对话与引导;运用描述性、鼓励性的语言,具体指出幼儿行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展现的创意,而非进行空泛的表扬[2]。

(四)把握适宜的教师评价时机

评价时机是决定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游戏过程中精准捕捉评价要点。不仅要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回顾与分享活动(即反思性评价),更要注重在游戏过程中(以过程为导向)进行适时、适度的介入与评价:当幼儿遭遇困难、进展受阻时,给予具有启发性的评价;当发现幼儿有创造性表现时,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强化其积极行为;当出现社交冲突时,引导幼儿通过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来学习解决问题[3]的方法。

结语:本研究围绕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教师评价展开,明确了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系统剖析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策略。研究表明,提升教师评价认知、完善评价内容与方式、把握评价时机,需结合教师专业成长、园所制度保障及外部培训支持。未来,需进一步实践检验策略有效性,持续优化评价体系,以更好发挥教师评价在小班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与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王默.幼儿角色游戏中综合素养评价指标构建——基于 CIPP 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22(8): 100-107.

[2] 胡碧颖,李思娴.多主体参与式游戏评价的行动研究— —以小班角色游戏为例[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21(9): 70-75.

[3] 王海澜. 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即时评价”时机的行动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5):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