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余福友

信宜市林业事务中心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此背景下,林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木材生产产业,而是承载着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等多重责任的产业。然而,当前部分生态功能区还面临着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信宜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信宜市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林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化且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研究,并提出以下观点。

一、现阶段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林业产业结构单一价值链短

当前,信宜市的林业产业还较为依赖初级产品,以致存在价值链短、产品单一等个别问题,在抵御市场风险时的能力较弱。同时,该地区的新兴业态在总体上仍呈现点状发展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具有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此外,信宜市的第一产业占比远大于第二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资源的转化与增值[1]。

(二)生态产品机制实现路径不畅

现阶段,信宜市尚未全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工作,导致该地区的价值量化模糊,且当地市场化交易机制的缺乏与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形成了当地部分区域价值度量难、交易难以及变现难的困难[2]。同时,该地区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不足,林权抵押贷款难以及新兴金融产品的缺失,使其自身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相应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脱节

现代林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科技的创新[3]。但目前信宜市的林业仍有一小部分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良种良法推广不足、智慧林业应用的滞后以及科技与产业需求的脱节。同时,该地区的创新体系不健全,基层推广体系薄弱,且经营主体投入的意愿与能力不足,产业研合作机制不畅,共同构成了信宜市林业发展的困境。

二、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为解决林业产业结构单一价值链短的困境,应打造特色的林下经济与特色品牌,在当地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现有的林下经济与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产品,并打造区域的公用品牌,利用统一的标准与包装以及营销手段,提升当地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与产品附加值。同时,延伸产业链,发展林业产品的精加工与深加工,以改变原料输出的初级模式,将利润价值更多地留在本地。可以依托本地木材资源,从生产初级板材向更高级的木质加工品方向发展,以提高木材资源的经济效益,或者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吸引加工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并完善配套的服务,进而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此外,应全面开发森林的多元化功能,发展新业态产业,充分利用信宜市优美的自然风景与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以森林资源为载体的服务业。例如,依托中国康养产业百强县的影响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并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森林生态,建立自然教育基地或者森林知识教育机构,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研学等室外拓展活动,以推广旅游业与自然教育产业的发展。

(二)打通转化通道,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为解决生态产品机制实现路径不畅的困境,应建立价值核算基础,通过参照国家和广东省发布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与核算技术指南,组织专业团队对信宜市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机制评估,进而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并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作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推动信宜市成为广东省乃至国家级别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区域。同时,应抓住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重启的机遇,全面盘点全市内符合温室气体资源减排方法学要求的林地资源,开展碳汇资源的调查,并引进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将符合条件的林地开发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面对有减排履约需求的大型控排企业进行交易,以此为林业和地方财政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此外,应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由政府设立林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或与担保公司合作,推广和优化林权抵押贷款,引入专业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解决评估难的问题。在碳汇等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探索新型抵押品贷款,以拓展林业融资的抵押物范围,扩大森林保险的覆盖面积与保障范围,大力发展森林保险,以降低林业经营的自然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安全保障。

(三)强化科技创新,全面赋能智慧林业发展

为解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脱节的困境,应打破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壁垒,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研发平台、试验示范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由当地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围绕智慧林业等重点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确定研究方向、投入研发资金、共享研究成果,以此推动林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拥抱数字化浪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地林业生产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及地面物联网传感器等新兴技术,建立一个全方位且全天候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一个集数据展示、决策分析和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智慧林业管理平台,并基于监测数据,推广精准作业技术,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对林业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应创建线上的林业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和线下的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对集成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服务水平,并对积极引进和引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的企业给予奖励,以此确保先进的科技成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模式转型已经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难题,而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是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创新型路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此过程中,需要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以此摆脱当前林业发展的困境,从而高效推动林业产业向绿色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黄昌郁.论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种子科技, 2020,38(19):2.

[2] 张德钗,张怡琨,林以恒,等.新质生产力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J].林业经济问题, 2024, 44(2):136-142.

[3] 刘亚,刘忠飞,胡冬冬,韦立权,宁攸凉,高月.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