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缂丝工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与案例研究

作者

范玉明 范辰霄

范玉明缂丝艺术工作室 江苏省苏州市215161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遗缂丝工艺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与案例。通过分析缂丝工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和价值,研究不同模式下缂丝工艺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其具体效果和成果。研究旨在为非遗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非遗,缂丝工艺,乡村文化振兴,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缂丝工艺作为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工艺技艺。本文旨在探讨非遗缂丝工艺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与案例,以期为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一、非遗缂丝工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非遗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非遗传统工艺宛如乡村振兴蓝图上的点睛之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乡村的灵魂支柱,承载着先辈们数百年的生活智慧与地域风情,如同活态史书,记录着乡村的发展变迁。以缂丝工艺为例,其扎根于特定乡村区域,传承着独特的织造技法与审美意趣,成为区别于城市、联结乡土人情的关键纽带。从产业发展视角,非遗传统工艺是乡村经济腾飞的新引擎,能催生出特色产业集群,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增收。在政策扶持下,非遗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同时,它还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传承过程中孕育的工匠精神、家族传承观念等,重塑乡村社会风气,提升村民凝聚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乡村既有产业活力,又具文化魅力。

1.2 缂丝工艺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缂丝工艺的文化价值熠熠生辉,作为 “织中之圣”,它集中华传统美学之大成。其细腻入微的 “通经断纬” 技法,能将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于丝织品上,蕴含着东方含蓄、典雅的审美意境,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珍品。传承缂丝工艺意义深远,它是守护民族文化基因的关键举措。师徒间口传心授延续着技艺火种,从古老工坊到现代传承基地,培养一代代匠人。在当代社会,缂丝走进校园、社区,让大众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激发文化自豪感,更是作为文化使者走向国际,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拓宽民族文化传播边界,让古老缂丝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二、非遗缂丝工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探讨

2.1 教育传承模式下的缂丝工艺振兴

教育传承模式无疑为缂丝工艺振兴精心培育着希望之苗。于乡村学校这片文化启蒙之地,积极开设缂丝兴趣班,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相聚于此,满怀着好奇与憧憬,开启探索缂丝世界的大门。校本课程更是系统深入,专业教师手持精心编撰的乡土教材,生动讲述缂丝起源于姑苏水乡的悠悠历史,从古代宫廷御用走向民间的传奇历程,以及 “通经断纬” 等复杂精妙技法。孩子们亲自动手尝试,在经纬交织间,兴趣的火种被悄然点燃,传承苗子得以挖掘。

职业院校则发挥专业优势,与乡村紧密携手,量身定制定向培养计划。学生们不仅在课堂研习理论知识,更深入乡村工坊实习实训,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将所学与实践无缝对接,成长为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面向广大村民的成人教育也在火热开展,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倾囊相授,从基础针法到图案设计,村民们认真研习,逐渐成长为乡村工匠,以教育为坚实纽带,确保缂丝技艺代代相传,在传承中走向振兴,为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产业扶持模式下的缂丝工艺传播

产业扶持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缂丝工艺传播的强劲 “加速器”。在政府的有力引领下,一系列扶持举措为缂丝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一方面,专项基金设立,犹如一场及时雨,精准灌溉乡村缂丝工坊。这笔资金专项用于补贴工坊购置先进织造设备,让传统工艺搭载现代科技快车,提升生产精度与效率;同时助力技术研发攻坚,钻研新型丝线材质、创新织造工艺,赋予缂丝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极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如同磁石一般,引得众多企业纷纷投身缂丝产业投资浪潮,产业规模得以迅速壮大。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成为关键一步,全方位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丝线生产环节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图案设计汇聚创意灵感,成品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各环节紧密协同,效率与竞争力节节攀升。不仅如此,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开启品牌化运营之路,统一 “姑苏缂丝” 标识,让产品形象深入人心。携带着这一鲜明标识,缂丝作品频频亮相于国内外各大展会,借助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惊艳世界,知名度呈指数级增长,缂丝产业蓬勃兴起,工艺也随之远播四方,为乡村文化振兴振翅添翼。

2.3 文化旅游模式下的缂丝工艺振兴实践

文化旅游模式宛如一把神奇钥匙,开启了缂丝工艺振兴的全新路径。乡村地区依托自身深厚的缂丝文化底蕴,精心打造缂丝文化旅游景区。古工坊、老街在修复后重焕生机,青石板路蜿蜒其间,木质门窗散发着古朴气息,游客漫步其中,仿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缂丝工艺传承千年的古韵悠长。景区内,现场展示缂丝制作成为一大亮点,匠人们端坐织机前,手中梭子上下翻飞,经纬丝线逐渐交织成精美图案,游客们围聚观看,惊叹不已,还能亲自上手体验织造,在一挑一织间,深度领略缂丝魅力,互动性与趣味性十足。与此同时,独具匠心的缂丝文创旅游产品纷纷涌现,精美的特色服饰、小巧玲珑的纪念品,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极大丰富了旅游消费场景。此外,定期举办的缂丝文化旅游节更是热闹非凡,民俗表演中,传统歌舞、民间技艺精彩纷呈,技艺大赛上,匠人们各显神通,一比高下。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流纷至沓来,以文旅深度融合之势,大幅提升乡村知名度,广泛传播缂丝文化,还顺势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全方位的综合振兴,让古老乡村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3结语:

非遗缂丝工艺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价值。通过研究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模式与案例,可以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古老缂丝技艺在乡村大地焕发新生,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更能以文化为引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提升,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李小红.(2023)非遗缂丝工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发展研究》,(5),12-24.

[2]张伟,刘娟.(2022)缂丝工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模式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3),56-68.

[3]杨亮,王刚.(2021)非遗缂丝工艺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践.《文化遗产研究》,(2),78-89.

[4]刘磊,张霞.(2020)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缂丝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乡村建设与文化保护》,(4),1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