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与名著阅读结合指导路径研究
周健
陕西省丹凤县茶房初级中学 陕西省丹凤县 726207
引言: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的表达训练,但学生在写作中普遍表现出兴趣不足、素材单一、情感表达浅显等问题。名著阅读提供丰富的人物经历、情节结构和情感素材,将其有机融入写作教学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维度,提高写作深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写作素材、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本文尝试从教学方案构建、课堂活动设计和评价反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策略,探索记叙文写作与名著阅读结合的有效路径。
1.初中记叙文写作研究概述分析
初中记叙文写作,其意义远超单纯文字表达,是学生语言驾驭、思维逻辑、情感体悟及生活感知等能力的综合呈现。相关研究聚焦系统化写作训练,此训练需统筹素材积累、情节架构与表达方式多元性。强调“联读促写”模式,阅读作为写作基石,能拓宽学生视野、加深思想深度。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过程中,可接触多样叙事手法、情节编排与情感表达,增强自身表达深度与思维广度。“联读促写”为初中记叙文教学方案设计提供关键指引,使教师能精准施教,提升学生写作素养[1]。
2.初中学生写作存在问题
2.1 初中生写作兴趣不足问题分析
初中生写作兴趣匮乏,归因于写作内容与生活脱离、评价机制单一及创作自主性缺失。课堂常过度侧重形式规范与评分标准,限制学生表达探索空间。解决之道在于采用“激趣促写”策略。通过创设贴合生活的主题、增加阅读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给予选择性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写作价值。同时,借助阶段性反馈,增强学生成就感,形成稳定写作兴趣[2]。
2.2 名著阅读融入写作存在的困境分析
名著阅读与写作融合面临“三难”困境:选材难、转化难、理解差异难。学生阅读名著易停于表面情节,难以挖掘深层情感与思想,无法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缺乏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经验与写作实践结合。为此,需构建“读-写转化路径”。设计问题导向活动,引导学生剖析名著人物情感、情节冲突与主题思想,实现阅读积累向写作能力的迁移,让名著精华融入学生写作[3]。
3.初中记叙文写作与名著阅读结合指导路径
3.1 构建名著阅读支撑写作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以名著内容为写作支撑核心,将名著里人物心理、事件发展走向、主题思想,与记叙文写作任务做深度且有机的衔接。方案设计从阅读目标、材料选择、任务设计、写作安排四个维度开展。教师可选取《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拼搏却与现实碰撞的片段,引领学生剖析人物行为、其心理如何随事件发展而变化,以及事件间的因果关联。让学生摘录关键语句,构建思维导图,用于搭建后续写作素材库。教学方案分阶段设计。阅读阶段,要求学生完成精读笔记,细致梳理人物情感变化,深度理解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世界。素材整理阶段,指导学生提炼情节的起伏转折、冲突的发展态势、主题的核心关键词,形成写作提纲,使学生能把握故事的关键要素。写作阶段,明确文章结构布局和表达规范,让学生可把阅读积累顺畅转化为记叙文内容。方案设置自主选择空间,学生依兴趣选人物或事件切入写作,增强主体参与感。方案含展示与反馈环节,学生分享素材整理成果与写作思路,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视角写作策略,形成系统的阅读-写作循环,为长期写作能力提升筑牢稳定框架[4]。
3.2 设计结合名著阅读的写作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设计围绕阅读理解与写作实践融合,确保各环节具可操作性与延展性。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如用《繁星·春水》短篇片段,让学生小组分析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细节描写,将分析结果转化为记叙文开头或关键情节段落。活动步骤明确,先让学生精准摘录关键信息,清晰整理人物行为及情绪变化。再重构事件发展逻辑,使情节更合理连贯。最后拓展对话或心理描写,丰富记叙文内容。课堂安排互动讨论与同伴互评环节。学生展示素材运用与写作段落,小组成员评价人物刻画是否精准、事件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及时总结写作方法要点,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活动分层设计,基础层任务聚焦情节重组与简单心理描写,让学生掌握基础写作技巧。进阶层任务强调人物复杂心理呈现、冲突妥善处理及主题深度挖掘。活动环节与教学方案紧密衔接,让课堂练习成为持续积累写作素材、锻炼表达能力的平台,打造学生自主掌控素材转化能力的训练场[5]。
3.3 评价与反馈:促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评价与反馈体系要将阅读积累、写作实践、表达效果等纳入多维度考核,构建持续提升机制。教师可采取阶段性评价策略,如安排学生依据《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开展记叙文创作。考核聚焦素材使用完整性,看是否充分利用阅读素材;事件逻辑清晰度,判断事件发展是否合乎逻辑;人物心理刻画,考量能否精准展现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准确性,衡量情感抒发是否恰当。反馈需具体且具可操作性,采用文字点评、口头指导、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评价环节设素材应用评分、写作结构评分、语言表达评分等。记录学生在阅读笔记整理、事件重构、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进步,为后续阅读-写作活动提供参考[6]。比如第二轮写作,学生可把阅读笔记里人物行为细节用于情节描写,使事件发展逻辑性增强,情感表达更深刻。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每轮写作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反思素材选择、结构设计、语言应用等情况,让阅读内容不断转化为写作能力,实现写作能力系统化、长期可持续提升。
结束语:
初中记叙文写作与名著阅读结合教学实践,要明确目标并形成系统策略。通过构建阅读支撑写作教学方案,设计兼具互动性与实践性课堂活动,建立多维度评价与反馈体系,学生能在阅读积累中提升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中深化思维理解。此路径不仅提升写作技巧,还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阅读与写作良性循环,为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奠基。教学中,教师通过阶段性任务和写作示范,引导学生优化素材整理、情节构建、人物刻画。强化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机制,让学生持续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形成可持续学习闭环
参考文献:
[1]刘美娟.动画资源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应用研究[J].炫动漫,2024(22):0209-0211.
[2]姜莉.抓牢细节用情表达——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探析[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3(1):33
-35.
[3]王敏.初中语文故事性记叙文写作指导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8):41-43.
[4]梁子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教学策略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4(13):40-42.
[5]胡永新,李素梅.作文图纸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24(46):34-36.
[6]贺正彪.浅谈初中生记叙文四步写作法[J].前卫,2023(11):015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