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孙巍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引言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推动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战略举措。

当前,各高校普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Z 世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网络化生存等特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部分学习活动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倾向,理论阐释不够“解渴”,实践转化不够“有力”,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用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因此,如何创新学习路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这一伟大思想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临的困

(一)内容供给的“高远”与青年需求的“切近”存在张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阐述和逻辑推演,内容虽然“高大上”,但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困惑、职业规划等现实关切结合不够紧密。这种“远距离”的供给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与我无关”的疏离感,难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导致学习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表层。

(二)教学方法的“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多元”不相适应

“Z 世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于碎片化、视觉化、互动式的信息获取方式。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为主,课堂互动性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即便运用了多媒体,也多是PPT 的简单翻版,未能真正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这种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主体性、参与性的需求,课堂吸引力大打折扣。

(三)实践平台的“有限”与现实要求的“广阔”存在差距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要落脚到“知行合一”上。目前,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多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短期社会调研为主,形式相对固化,覆盖面有限。学生往往作为“旁观者”或“体验者”参与,缺乏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深度实践平台。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区服务等广阔天地中,亲身感受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是当前实践育人环节的短板。

(四)评价体系的“单一”与学习效果的“综合”不够匹配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当前,对学习成效的考核多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以期末笔试、撰写心得体会等为主要形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其政治认同、思想觉悟、价值判断和实际行动等综合素养的考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路径创新(一)理论教学创新:打造“精准滴灌”的互动课堂,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内容“故事化”与“问题化”结合。教师应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故事,用“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科技创新故事”“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等鲜活的案例,阐释“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等核心要义。同时,以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思想疑点为切入点,设置研讨议题,如“如何看待‘躺平’现象与奋斗精神?”“人工智能发展如何体现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

方法“互动化”与“项目化”并重。推广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资料搜集、PPT 制作、课堂展示和辩论,将课堂变为思想碰撞的“学术沙龙”。引入“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运用新思想分析解决一个具体校园或社会问题,在“做中学”中提升理论应用能力。

(二)实践体验创新: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闭环,实现从“走马观花”到“深度融入”的转变。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打破校园围墙,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走进国家重大工程现场,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制度优势;参与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在实践中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行走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

搭建“常态化的实践平台”。推动建立校地、校企共建的实践育人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岗位。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参与社区治理、法律援助、环境保护、科技推广等志愿服务,将个人所学融入社会发展。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等学生社团,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文化浸润创新:营造“润物无声”的校园氛围,实现从“刻意为之”到“自然融入”的转变。

推动新思想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在校园建筑、道路命名、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物质文化载体中,巧妙融入新思想的核心元素,如“中国梦广场”“复兴路”“初心园”等,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创作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鼓励师生创作以新思想为主题的微电影、动漫、歌曲、话剧、短视频等文化精品。举办“新思想”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将理论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和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文化育人格局。

(四)数字赋能创新:开辟“云端互联”的智慧阵地,实现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变。

建设智能化学习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集课程点播、在线测试、互动讨论、资料查询于一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网站或 APP。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辅导。

占领新媒体传播高地。主动适应青年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B 站、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用“青言青语”解读理论,用“网言网语”回应关切。通过制作“一分钟学新思想”系列短视频、开展“云端”主题团日、举办线上“红色云展厅”等形式,将理论学习的阵地延伸到网络空间,让新思想在“云端”活起来、火起来,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网络育人矩阵。

结论

引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老办法。通过理论教学的精准化、实践体验的深度化、文化浸润的日常化和数字赋能的智慧化,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式、浸润式的学习新格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青年、赢得青年,引导他们将其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定“四个自信”,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悦.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三角洲,2025,(20):135-137.

[2]何明丽,杨启莲. 培育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信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03):103-105.

[3]赵学琳. 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认同的逻辑进路[J].教育评论,2024,(11):77-84.

[4]王玉鑫.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宣传路径与机制研究[J].世纪桥,2024,(15):46-48.

[5]杨洋,翟星,杞鹏翔,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有效途径探析——基于“知、情、意、行”四维度[J].大学,2023,(S1):65-67.

[6]赵利兴,肖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8):54-57.

该论文为 2024 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2024GXDJ-ZD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