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中土壤质量提升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探索
张智勇
遵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省遵化市 064200
引言
随着土地资源紧张与土壤退化问题的加剧,提升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土壤质量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土壤改良措施多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虽能在短期内提升部分土壤性质,但易引发新的生态风险。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其生态友好、作用持久、适应性强的优势,成为土壤质量提升的新兴方向。微生物通过参与土壤有机质转化、营养元素循环和污染物降解等过程,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生物活性。本文结合土地整治工程需求,系统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质量提升中的应用路径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一 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质量提升的需求分析
土地整治工程旨在优化土地资源结构、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耕地占补平衡、生态修复、农田整理等工程的实施,直接关联土壤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当前,部分土地整治区土壤存在有机质含量低、结构破碎、养分失衡、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影响农作物产能和生态安全。土壤质量不仅决定耕地产能和作物品质,也是土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工程实施过程中,亟需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提升养分循环与生态修复能力。传统物理和化学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提升土壤某些指标,但存在持续性差、环境风险高等不足,推动生物措施尤其是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成为土地整治工程提升土壤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土壤微生物或人工添加功能微生物,通过其代谢作用促进有机质转化、污染物降解和养分释放,从而提升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核心调控作用,能够参与有机残体分解、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矿化和循环,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土壤中优势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各具功能,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共同维护土壤健康。功能微生物通过产生酶系、调节pH、竞争养分等方式,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并增强自净能力。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合理引入外源有益微生物、激活原生微生物活性、营造良好微生物生态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土壤肥力、抗逆性和污染物降解效率。
三 微生物修复在土地整治中提升土壤有机质与理化性质的应用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及提升土壤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和透气性,促进根系的健康生长。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促进有机残体的分解与有机质的转化,成为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群体能够加速植物残体如秸秆、落叶的分解,释放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形成稳定的有机碳库,提升土壤的肥力和活性。
在实际应用中,农田还田、绿肥覆盖和生物有机肥的施用,为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跃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基质。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还促进了微生物的活性,推动土壤有机质的循环和周转。特定微生物如腐殖质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具有显著的分解功能,它们能有效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缩短有机质的转化周期,加快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速度。此外,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糖和黏性物质,有助于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形成更加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进而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
四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土地整治区部分土壤因工业活动、农业投入品等影响,存在重金属、有机农药等污染隐患。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选择和利用特定功能菌株,如解磷菌、解钾菌、降解有机污染物菌株、抗重金属细菌等,能够高效分解、转化或稳定污染物,降低土壤环境风险。某些细菌、真菌具备将有毒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害形态或通过生物吸附、络合等作用减少其生物可利用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常利用天然降解菌群或外源功能菌剂,通过协同代谢降解农药、石油烃、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活性是影响修复效率的关键,构建适宜的微生物生态环境、优化土壤水分与有机质条件,有助于提升修复成效。与传统化学治理方法相比,微生物修复具有生态友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势,已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 微生物修复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推广应用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实际工程中,土壤类型、污染物种类、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导致微生物修复效率存在地域性和时效性差异。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定殖、扩散及与原生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效应,常受环境条件和人为管理影响。部分外源微生物在复杂土壤环境中存活和活性不足,影响修复效果。工程应用中对微生物剂的筛选、扩繁、施用方式及剂量控制等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土壤微生物监测和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仍需加强,相关政策、技术规范与监管机制亟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加强土壤微生态机制基础研究,发展高效、环境适应性强的功能微生物资源;完善工程化应用技术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土壤微生物修复与有机农业、生态种植等协同发展。建立多部门协作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提升土地整治工程的土壤修复与质量提升能力。
结论
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土壤质量提升需要多元化、可持续的技术手段支持。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独特的生态调控与污染治理作用,成为提升土壤质量和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配置功能微生物群落、优化施用模式和调控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理化性质和污染物治理能力。推动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土地整治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未来应注重区域适应性研究、生态安全监管与多元利益协同,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江, 周海燕. 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与展望[J]. 土地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3, 42(4): 125-130.
[2] 李娜, 王建国. 土壤质量提升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41(8): 1782-1789.
[3] 宋宇, 陈丽. 土地整治工程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5): 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