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和合文化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走出去”的精准传播策略

作者

刘映瑛 肖锦怡

湖南工业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

一、和合文化的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历经千百年积淀,已内化为厚重的哲学观与价值观,为当今世界文明交融提供了提供了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多次汲取“和合”思想的养分,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正是“和合”思想在当今处理国际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生动实践。

放到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和合文化的当代启示尤为深远。首先,它确立了平等互鉴的传播理论。传播不是基于某种文化优越论的自说自话,传播应当是基于双方平等、相互尊重的双向度沟通。民族器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摒弃“送出去”的授与心态,虚心聆听他者的反馈,真诚理解他者的文化。其次,提供了创造性转化的传播方法。“和合”不是固守不变,而是强调“合”的过程可以大胆创新,民族器乐的传播不只是对传统曲目的复刻,而应积极与世界音乐语汇进行对话、交融,形成既具有民族性,又能让世界听懂、看懂的新形态、新作品。最后,它指明了“美美与共”的传播愿景。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用一种文化覆盖另一种文化,而是要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民族器乐“走出去”,旨在让世界音乐的百花园因增添一抹独特的中国亮色而更加绚烂多彩,为世界艺术舞台贡献一种源自东方的审美范式。

二、中国民族器乐国际传播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民族器乐的国际能见度显著提升。无论通过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项目、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还是顶级演奏家与国家级乐团的海外巡演,抑或是北京奥运会、G20 峰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中的惊艳亮相,中国民族器乐正日益被世界所熟悉。《茉莉花》《赛马》《春江花月夜》等乐曲逐渐成为了世界音乐场域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为代表的“国家队”频繁登上世界级音乐厅;赵聪、吴蛮等演奏家以高超技艺和跨文化视野,成为沟通中西音乐的桥梁。诸如抖音、YouTube 等新媒体以短视频助益中国民乐“出圈”,从而获得大量外国年轻受众;“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助力民乐在“带”与“路”国家间的传播与合作开辟了途径。

然而,现阶段的传播还没有真正转化成深厚且可持续的文化影响力,与习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仍有差距。首先,传播对象不够精准。当前的民族器乐对外传播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一种相对“大撒网”的模式中前行,将传播对象相对模糊地定位在“外国人身上”,没有基于不同国度、文化背景、年龄结构、媒介习惯等因素的精准用户画像。主体受众群体依然广泛徘徊于海外华人华侨与高校汉学研究圈层内,很难冲破“文化同温层”。其次,传播渠道与方式上存在局限。长期倚重官方渠道或半官方渠道为主,如外交、文化的国家活动及政府组织的文化年、艺术交流活动等。这些渠道的传播极有意义地改善了国家的形象,但也存在条框化、渠道小等问题。同时在传播方式中舞台音乐会形式依然盛行,展演逻辑大于传播成效,容易给受众造成“被展示”的距离感。最后,人才和作品的供给不足。一方面,民乐的国际传播需要兼具过硬的民乐专业素养和国际传播规则、跨文化交流的专业知识的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较为缺乏,民乐创作、表演、传播、对外交流等环节需要一定数量的专才,制约着民乐国际传播的质量。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民乐创作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民乐国际传播中,仍缺乏具有较大吸引力、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与竞争性的民乐作品,能够真正触动国际受众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并广泛传播的民乐经典之作更是不多见。

三、和合文化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精准传播的三维策略

(一)受众精准化:从“泛化传播”到“分众对话”

合和文化重视“和而不同”,强调尊重差异、双向互动。首先,要冲破国际受众作为一个同质整体的观念,根据区域文化和产品形态差异采取分区域、分圈圈层的精准化传播方案。针对欧美、东亚、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等不同文化区域,采取差异化策略。面向东亚文化圈可突出儒家美学与禅意表达;对欧美受众则侧重音乐视觉化、戏剧化呈现,或通过与古典、电子音乐融合降低审美门槛。其次,依据不同年龄阶层和其媒介偏好分众精准触达,如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 Tiktok、Instagram 等,面向 Z 世代推出民乐改编的音乐创意短视频和民乐 VR 音乐节,面向高阶受众推出深度纪录片、国际音乐节与大师音乐工作坊等。通过大数据追踪互动反馈机制,动态更新传播策略,由“单向度”传播向“对话互动”传播转变。

(二)内容情境化:从“符号展演”到“情感共鸣”

和合文化宣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创造转化。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映月》不禁感叹道:“这种音乐太美了,我要跪下来听”,真正动人的艺术能超越文化边界,直抵人心。民族器乐传播应不只是再现曲目、展示技术,而应以唤醒情感为导向追求内容创新。一方面,应系统推进创作演出计划。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大型民族交响乐、中小型民族管弦乐、民乐重奏与独奏等作品,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核心曲目库。围绕人类共同情感主题如乡愁、自然与爱情,推动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与交响乐、电子音乐及世界音乐融合,借鉴《梁祝》协奏曲和“自得琴社”在现代化改编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语境的音乐表达。另一方面,应构建故事化、沉浸化传播场景,通过影视化音乐,如《十面埋伏》配合楚汉历史叙事、如《春江花月夜》配合江南诗画意象、跨界舞台剧等形式,将器乐融于具象化文化语境,削减理解距离,促成情感共鸣。

(三)传播生态化: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共建”

遵循和合文化之“万物并育”生态理念,打造多元互通、良性循环的传播场域。一是统筹政府、民间、市场三方资源,维护政府品牌文化节的同时,充分释放商业演出机构、国际文化节庆、独立音乐厂牌等民间力量的支持性民乐普及落地力度。二是完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音乐院校增设“民乐国际传播”专业,培养精通演奏技巧与沟通、国际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海外国际驻留、海外策展人合作提升国际实践经验。三是打造长效性的合作关系,与国外单位建立音乐工作室、合作项目,在培养受众反馈社群中,更新和完善中国民乐国际传播策略。正如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普适性,还依赖于传播渠道的影响力。我们应在话语生产与传播中把握主动,推动中国民族器乐从“文化输出”迈向“文化共生”,在世界音乐之林中构建“美美与共”的传播新格局。

结论:

和合文化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撑,其蕴含的平等互鉴原则、创造性转化方法等意义深远。通过受众精准化、内容情境化、传播生态化的三维策略,通过分众对话、情感共鸣、系统共建,实现从“泛化传播”到精准传播、从“符号展演”到情感共鸣、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共建的转变,推动中国民族器乐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构建“美美与共”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J].艺术学研究,2020(03):127-128.

[2]司思.“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2023(19):57-58+60.本文为2024 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新时代中国民族器乐的国际传播困境及策略优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XSP25YBC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