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生活情境创设的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作者

王培红

邯郸市赵苑中学 056003

引言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概念与规律往往源于对自然与生活现象的抽象提炼。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认知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灌输与公式训练的模式,易导致学生对物理产生疏离感与畏难情绪。在此背景下,如何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生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连接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能够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可感化,从而增强学习的亲和力与意义感。通过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具有探究性与问题驱动性的情境任务,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度理解,更能在情感层面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因此,系统探讨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现状与主要(一)情境设计表面化与生活化表象的误区

当前教学实践中,生活情境创设常陷入形式化陷阱,表现为对“生活化”的浅层理解。部分教师将情境简化为引入生活图片、播放视频片段或列举日常事例,误将生活素材的呈现等同于情境建构。此类做法仅停留在感知层面,未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参与。例如,在讲解浮力时仅展示船只漂浮画面,而未设计可引发问题探究的任务结构,导致情境沦为知识灌输的装饰性背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部分情境脱离学生真实经验,如过度使用城市交通或高科技产品案例,忽视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认知背景,造成新的认知壁垒。真正有效的情境设计需具备认知锚点功能,即通过精心选择的生活现象触发前概念暴露,并引导其与科学概念产生碰撞,而非仅追求感官上的贴近。

(二)情境与核心知识目标的脱节现象

情境与物理知识逻辑体系之间的断裂,是制约其教学效能的关键技术瓶颈。部分课堂中,情境作为“导入环节”独立存在,完成激趣功能后即被搁置,后续教学迅速回归传统讲授模式,形成“情境导入—知识灌输”的割裂结构。这种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现象与原理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虽以剪刀、撬棍等生活工具引入,但后续推导却脱离具体实例,转向抽象符号运算,使学生无法将 F1L1=F2L2 的公式与实际操作中的省力机制关联。此外,部分情境涉及的物理原理超出初中认知范围,如用洗衣机脱水解释离心现象,却无法准确对应向心力概念,反而滋生迷思概念。这反映出情境选择缺乏知识图谱的系统匹配,未依据概念的层级结构进行梯度设计。

二、基于学习兴趣激发的生活情境创设实施

(一)筛选贴近学生经验的真实生活素材

情境素材的选取是兴趣激发的起点,其有效性取决于与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匹配度。技术层面应建立“经验可及性”评估标准,优先选择学生日常高频接触且具备物理可解释性的现象,如饮水机出水机制、公交扶手防滑纹路设计、手机充电发热等。筛选过程需规避两类偏差:一是城市中心主义倾向,避免过度依赖电梯、地铁等非普适性场景;二是科学化过度,防止选用涉及复杂多因素耦合的现象(如汽车ABS 系统),超出初中生变量分离能力。建议采用“生活事件频次—物理要素显著性”二维矩阵进行素材筛选,确保所选情境既能引发感知共鸣,又具备清晰的物理主线。例如,以冬季眼镜起雾为切入点,可精准指向液化与温差关系,避免信息冗余干扰核心概念建构。

(二)构建问题驱动型情境任务链

单一问题难以维持认知投入,需设计具有逻辑递进性的问题链以形成思维牵引。任务链构建应遵循“现象观察—机制追问—变量控制—模型应用”的认知序列。例如,在“压强”教学中,可设问:雪地行走为何易下陷(现象)?改用滑雪板为何能通 (初步解 若保持压力不变,接触面积变化如何影响下陷深度(变量控制)?据此设计雪地救援装备 模型迁移)?此类任务链通过认知阶梯逐步深化,使学生在解决连续性问题中积累成功体 技术关键在于问题间距的适切性控制,过密易致思维疲劳,过疏则中断认知连贯性,宜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动态调整。

(三)融合实验探究与情境延伸的课堂实践

情境的探究价值需通过动手实践实现转化。应将生活情境转化为可操作的微型实验项目,实现“现象—实验—理论”的闭环建构。例如,以“饮料瓶自动浇水装置”为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压原理设计定时供水系统,通过调整管长、液位等参数验证托里拆利原理的变式应用。实验设计需具备开放性,允许学生在限定条件下自主选择变量组合,促进探究深度。情境延伸应突破课堂边界,布置基于家庭场景的验证任务,如测量不同材质窗帘的隔热效果,促使知识在真实环境中反复激活,强化长时记忆编码。

结论

生活情境创设是提升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还原于具体、可感的生活语境之中,使学生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增强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学思维品质。有效的策略应兼顾情境的真实性、认知的适切性与教学的操作性,避免形式化与碎片化倾向。未来教学应进一步深化情境与课程目标的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生态,从而实现物理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建华.STEM 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5,(24):25-27.

[2]翁容萍.生活点滴我留意——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索[J].读写算,2025,(24):154-156.

[3]朱延亮.生活化视域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路径[J].天津教育,2025,(1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