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的分类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作者

温馨

211223199304252415

一、引言

混凝土结构因其强度高、耐久性好、成本适中的特点,在建筑、桥梁、水利等工程中应用广泛。然而,裂缝是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结构的外观,还可能削弱其承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能,甚至引发安全隐患。裂缝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复杂且类型多样。深入分析裂缝成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的分类分析(一)材料因素导致的裂缝

材料质量是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基础,材料选择不当或质量不合格易引发裂缝。水泥方面,水泥品种选择不合理(如使用水化热过高的水泥)、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含量超标),会导致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不均匀膨胀,形成裂缝; 骨料方面, 骨料级配不良(粒径过大或过小、级配不连续)会使混凝土空隙率增大,需增加水泥用量,加剧收缩裂缝;砂石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导致裂缝产生;外加剂方面,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差、掺量不当(如减水剂过量导致离析,膨胀剂掺量不足起不到补偿收缩作用),会破坏混凝土的均质性,引发裂缝。

(二)施工因素导致的裂缝

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混凝土拌合时,配合比控制不严(水泥用量、水灰比超标)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收缩增大;搅拌不均匀会使混凝土各部分性能差异,易产生裂缝。浇筑过程中,浇筑顺序不合理、分层厚度过大,会导致下层混凝土初凝后上层混凝土继续浇筑,产生冷缝;振捣不密实(漏振、过振)会使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内部密实度不足,后期易因受力不均开裂;运输过程中离析、初凝后再次搅拌使用,会破坏混凝土结构,降低强度。养护环节至关重要,养护不及时(浇筑后未覆盖保湿)、养护时间不足(低于规范要求的 7-14 天),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湿度不够(如仅浇水未覆盖)会使混凝土表面干缩速率大于内部,形成表面裂缝。

(三)环境因素导致的裂缝

环境条件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影响显著,易引发各类裂缝。温度变化是常见诱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热量,内部温度升高,而表面散热快,形成内外温差,当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会产生温度裂缝(多为表面裂缝,呈不规则分布);冬季低温时,混凝土内部水分结冰膨胀,会导致冻胀裂缝(表现为表面起砂、剥落,或内部贯通裂缝)。湿度变化也会导致裂缝,混凝土在干燥环境中会发生体积收缩,若收缩受到约束(如与基础、钢筋的粘结),会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细而短的裂缝,走向不规则);在潮湿环境中,若混凝土密实度不足,水分渗入后可能引发内部钢筋锈蚀,锈蚀产物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沿钢筋方向的纵向裂缝)。

(四)荷载因素导致的裂缝

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若受力超过设计限度,会产生结构性裂缝。短期荷载过大,如施工荷载超载、构件承受的活荷载超过设计值,会使混凝土受拉区超过抗拉强度,产生正截面受拉裂缝(跨中底部受拉裂缝)或斜截面剪切裂缝(支座附近斜向裂缝) 长期荷载作用 徐变,若构件长期处于超应力状态,会导致裂缝缓慢发展(如受弯构件跨中挠度增 ,裂缝宽度随 间增加 )。此外,荷载作用位置不当(如集中荷载作用点无加强措施)、构件支座约束不当(如固定支座变形受限),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引发局部裂缝(如梁端支座处的劈裂裂缝)。

三、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一)针对材料因素的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选择适宜的混凝土原材料。水泥应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如大体积混凝土选用低热水泥),进场前检验安定性、强度等指标;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含泥量低的砂石(石子含泥量≤1%,砂含泥量≤3%),必要时进行筛分、清洗;外加剂应与水泥进行适应性试验,严格按配合比掺加,避免过量或不足;拌合水采用洁净水,严禁使用含有害物质的水源。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水灰比(一般≤0.55)、水泥用量(不宜过大,大体积混凝土可掺加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减少混凝土收缩和水化热。

(二)针对施工因素的预防措施

规范施工操作流程,确保施工质量。拌合时严格按配合比计量,保证搅拌均匀(搅拌时间 ⩾90 秒);运输过程中防止离析,若发生离析需二次搅拌后使用。浇筑时合理安排浇筑顺序,分层厚度控制在 300-500mm,振捣密实(振捣至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冒出),避免漏振、过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推移式连续浇筑,减少冷缝产生。加强养护管理,浇筑完成后 12 小时内覆盖保湿(采用塑料薄膜、麻袋等),保证养护湿度(表面保持湿润),延长养护时间(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14 天);高温或大风天气,增加覆盖层数,减少表面失水。

(三)针对环境因素的预防措施

采取措施应对环境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控制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采用 “分层浇筑、分层散热”,预埋冷却水管(通循环水降低 高温季节浇筑时,采取骨料降温(洒水、遮阳)、冰水拌合等措施降低入模温 热水拌合等方法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5℃,浇筑后覆盖保温(如棉被、电热毯) 化影响,混凝 土浇筑后及时保湿养护,减少干缩;表面涂刷防护涂料,阻止水分过快蒸发 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采用抗渗混凝土(掺加引气剂、防水剂),提高密实度;表面设置防腐涂层(如环氧树脂涂层),隔离腐蚀介质。

(四)针对荷载因素的预防措施

合理设计并严格控制荷载作用,避免结构性裂缝。设计阶段,准确计算荷载(包括恒荷载、活荷载、偶然荷载),保证构件承载力满足要求,考虑荷载组合的不利情况;对于受力复杂部位(如支座、集中荷载作用点),采取加强措施(如增设附加钢筋、加密箍筋)。施工阶段,严格控制施工荷载(如堆料高度、机械重量),不超过设计允许值;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构件过早承受荷载。使用过程中,加强荷载管理,严禁超载使用(如楼面堆载超过设计值、桥梁超载通行);定期检查结构受力状态,发现荷载异常及时处理。

四、结论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材料、施工、环境、荷载等多个方面,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操作不当、环境条件恶劣、荷载作用超标是导致裂缝的主 针对各类裂缝成因,需从材料控制、施工规范、环境应对、荷载管理等方面采取针对性 质量、优化配合比、规范施工流程、加强养护、应对环境影响、合理设计与 载等手段, 可有 减少裂缝的产生。未来,还需结合新材料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和智能化监测手段(如裂缝传感器实时监测),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水平,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刘 凯 强 , 邓 菁 .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裂 缝 分 析 及 控 制 措 施 [J]. 工 程 建 设 与 设计,2025,(08):4-6.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5.04.201.

[2] 付 博 伦 . 混 凝 土 结 构 裂 缝 成 因 分 析 及 控 制 措 施 [J]. 科 技 创 新 与 应用,2025,15(06):142-145+149.DOI:10.19981/j.CN23-1581/G3.2025.06.035.

[3]黄辉.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施工技术探究[J].散装水泥,2024,(0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