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渗透路径与策略研究
张小玲
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六核”素养为统领的育人目标,标志着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度转型。逻辑推理作为数学学科的特质与灵魂,不仅是数学知识建构的核心方式,更是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的根基。探索逻辑推理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系统、有效的渗透路径与策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育人价值。
一、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育的具体问题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渗透主要面临三重困境:
(一)教学认知存在偏差与割裂。
部分教师对逻辑推理素养的内涵理解片面,将其窄化为几何证明或形式逻辑规则,忽略了其在代数运算、数据分析乃至现实建模中的普遍性与渗透性。
(二)教学过程浅表化与替代化
课堂探究常流于形式。教师或急于给出标准答案与固定“套路”,替代了学生本该经历的猜想、尝试、验证、修正的完整推理链条;或设计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与开放性,停留在简单模仿与机械套用层面,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教学评价单一化与功利化
评价过度聚焦解题结果的正确性,尤其是高考题型匹配度,缺乏对推理过程质量的细致观察与有效反馈。这种“唯结果论”的评价导向,客观上助长了学生重结论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的倾向,抑制了逻辑严谨性与批判性反思能力的生长。
二、深化逻辑推理素养培育的研究意义
其价值远不止于提升数学成绩,更在于为学生终身发展与时代需求筑基:
(一)学科本质的奠基价值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更是严谨推理的艺术。逻辑推理是数学知识得以建构、验证与系统化的根本方法论。深入渗透逻辑推理素养,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内在联系与生成逻辑,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从而深化对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思维品质的锻造熔炉
逻辑推理过程是训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核心思维能力的绝佳载体。通过严谨的数学推理实践,能有效锤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形成清晰、准确、有条理的理性思维品质。
(三)时代发展的迫切诉求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纯粹的知识记忆与机械技能价值锐减。逻辑推理能力成为个体理解复杂系统、甄别信息真伪、进行有效决策、参与科技创新的底层通用能力。
三、逻辑推理素养渗透的系统性解决策略
实现逻辑推理素养深度渗透,需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系统性策略。
(一)观念重构:奠定素养培育的思想根基
1.深化教师素养认知:教师需系统学习逻辑学基础、数学方法论以及核心素养理论,深刻理解逻辑推理在数学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其不仅是工具,更是数学思维的内核。
2.确立“过程即目标”的教学观:将教学重心从单纯追求“答案正确”转向高度关注学生推理的“思维过程”。珍视学生在推理中产生的疑惑、试误、讨论与顿悟,视其为素养生长的必经之路和宝贵资源。
(二)课堂深耕:构建素养生长的实践沃土
1.创设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1)链接现实与跨学科素材:设计基于现实问题或融合物理、化学、经济等学科背景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推理的实际价值。
(2)设计开放性与探究性问题链:避免“一步到位”式提问。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例如,探究椭圆定义时,从“到两点距离和为何定值?”到“为何大于距离?”再到“不同轨迹如何?”,引导自主发现定义。
2.引导深度探究与逻辑表达
(1)强化“猜想-验证-论证”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基于观察、实验、类比提出大胆猜想;引导设计多种验证方案;最终迈向严格的演绎证明或归纳总结。
(2)突出数学语言的精确化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解答中使用准确、无歧义的数学语言,清晰表述每一步推理的依据。鼓励学生相互质疑、辩驳,在交流中锤炼表达的严谨性。
(3)善用表征转化促进理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格等多种表征方式进行推理,并在不同表征间进行转换,深化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3.有机融合信息技术赋能
(1)动态几何软件验证猜想:利用 GeoGebra 等工具动态呈现图形变化,辅助学生观察规律、发现不变性、验证几何猜想,为严格证明提供直观支撑。
(2)算法与编程训练逻辑:引导学生将数学推理过程转化为伪代码或简单程序,在编程调试中体验逻辑的严密性与步骤的精确性要求。
(三)评价转型:引领素养发展的方向标
1.过程性评价精细化:开发观察量表或设计专门任务,细致记录并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推理表现:如提出问题的质量、假设的合理性、论证的清晰度与严谨性、反思的深度等。
2.作业与测验强化过程赋分:在常规作业和测验中,对解题过程的逻辑性给予独立且显著的分数权重。明确要求写出关键步骤及依据,对跳步严重、依据不明的答案即使结果正确也扣分。
3.引入多样化的评价载体:除常规试题外,增加开放性问题、数学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报告、口头答辩等评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逻辑组织能力、论证说服力及创新性思维。
(四)师资强化:保障素养落地的持续动力
1.专项教研聚焦推理教学:教研组定期围绕“如何设计逻辑推理活动?”“如何处理学生典型推理错误?”等主题开展深度教研,观摩分析优秀课例。
2.教师解题与命题能力提升:教师自身需加强解题研究,特别关注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中蕴含的丰富逻辑路径;同时提升命题能力,设计能有效考察逻辑推理过程的试题。
四、结语
逻辑推理素养的渗透,绝非一朝一夕的模式套用,而是对数学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超越。它要求教育者摒弃浮于表面的技巧传授,转而深耕思维的沃土——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激活思考,在每一次严谨的推理论证中锤炼理性,在每一回深度的反思批判中启迪智慧。当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场域,当逻辑的力量融入学生探索世界的眼光,我们便不只是教授了数学,更是在塑造能够驾驭未来复杂性的思想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张小玲.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突破[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2(10).
[3]王尚志, 吕世虎.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与行动[J]. 数学教育学报, 2024,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