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朱芳芳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农耕知识、生活智慧与自然规律。将二十四节气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既能为劳动教育提供鲜活的文化依托,让劳动实践更具文化内涵与季节性特色,又能在劳动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帮助学生建立“劳动与自然”“劳动与文化”的关联认知。

一、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

(一)丰富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节律的观察与总结,蕴含着农耕文化、民俗习惯与生态智慧。将其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能让劳动实践不再局限于技能训练,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在围绕节气开展的劳动中,可了解节气的由来、相关民俗与农耕知识,如春分播种、秋分收获的农事规律,冬至包饺子、清明踏青的民俗传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建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实现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

(二)衔接自然与生活,提升劳动实践的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变化、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实践场景。围绕节气设计的劳动任务,如惊蛰培育绿植、夏至制作解暑食品、霜降腌制咸菜等,均与季节特点、生活需求高度契合,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劳动的实用价值。这种与自然、生活衔接的劳动实践,可避免劳动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服务生活”的认知,提升劳动实践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能实现劳动技能、科学认知、责任意识等多维度素养的协同培养。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动手操作完成节气相关任务,提升劳动技能;同时,通过观察节气变化、记录动植物生长,可深化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参与集体节气劳动(如班级菜园种植、校园节气活动筹备)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完成家庭节气劳动(如协助家人准备节气食物)可增强家庭责任感,最终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二十四节气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路径

(一)分层定位课程目标,适配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目标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按年级分层设计,确保目标的适配性与递进性。低年级目标侧重“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劳动感受节气特点,如观察春分昼夜变化、参与清明植树活动,培养劳动兴趣与初步的节气认知;中年级目标聚焦“技能与认知”,指导学生掌握与节气相关的基础劳动技能,如小满养蚕、芒种插秧(模拟或简化操作),同时了解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高年级目标强调“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节气劳动方案,如策划班级冬至民俗活动、利用节气知识开展生态保护劳动,提升劳动创新能力与文化应用意识。

(二)构建季节性内容体系,贴合节气特点

课程内容需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季节节律,构建“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季节性内容体系,确保内容与节气特点高度契合。春季可设计播种、育苗、踏青相关劳动,如立春栽种花卉、清明养护幼苗;夏季可安排作物管理、解暑食品制作、防汛防护劳动,如夏至给植物浇水施肥、制作绿豆汤;秋季侧重收获、晾晒、民俗相关劳动,如秋分采摘果实、寒露制作桂花食品;冬季则开展保暖、腌制、年俗准备劳动,如冬至包饺子、小寒腌制腊肉。同时,每个节气内容需融入文化知识讲解,实现“劳动实践 + 文化认知”的双重内容架构。

(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课程吸引力

教学形式需突破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结合节气特点设计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形式。可采用“实践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菜园、社区农场开展实地节气劳动;开展“项目式学习”,以节气为主题设计跨学科劳动项目(如“春分播种”项目,融合劳动、科学、美术学科,完成播种、生长记录、植物绘画任务);引入“家校协同式”教学,布置家庭节气劳动任务,如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节气美食制作,并分享劳动成果。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

三、二十四节气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充足的资源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需整合校内、校外、家庭三类资源。校内可打造“节气劳动实践区”,如校园菜园、节气文化角,配备适配的劳动工具与节气科普资料;校外可与农场、文化馆、社区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节气劳动场地与指导;家庭需发挥协同作用,家长可协助学生完成家庭节气劳动任务,记录劳动过程,并与学校共享劳动成果。通过多元资源整合,为课程实施提供场地、工具、指导等多方面支撑。

(二)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需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其相关能力。学校可组织二十四节气文化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深入掌握节气知识、民俗文化与农耕常识,避免因文化认知不足导致课程设计表面化;开展课程设计研讨活动,邀请专家与优秀教师分享节气劳动课程设计经验,引导教师探索“节气 + 劳动”的创新结合点;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校外实践考察(如参观农耕文化园、走访传统节气民俗传承人),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确保课程实施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三)优化课程评价机制,保障实施效果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为课程优化提供依据,需构建“过程 + 成果 + 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成果(如种植的作物、制作的节气食品),更注重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提升(如文化认知、劳动习惯);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师记录学生课堂劳动表现,家长反馈家庭节气劳动情况,学生通过劳动日志进行自评;评价结果呈现上,可采用“劳动成长档案”形式,收集学生的劳动照片、成果记录、反思日记,直观反映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避免单一的“分数评价”。

结束语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劳动教育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承搭建了重要桥梁,其在丰富文化内涵、衔接生活实践、培养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价值,能有效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升级。在实践中,需通过分层目标、季节性内容、创新形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结合资源整合、教师能力提升、评价优化的实施策略,确保课程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习尚丽.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甘肃教育,2025,(07):48-51.

[2]刘平.二十四节气和小学劳动教育整合的实践路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5,(09):18-21.

[3]王星.立足二十四节气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J].试题与研究,2025,(0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