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
黄治娟
阜阳市颍州区文峰小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日益重视学科育人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而数学作为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也承担着文化教育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生活智慧,如天圆地方、对称美学、农历纪时、算盘计算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也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与学习兴趣,推动数学课堂走向“知识—思维—文化”三维融合的新局面。
一、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实现“学科育人”与“文化育人”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阶段,应以文化视角审视教材内容,挖掘其中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知识点与教学契机,从而设计出更具文化温度和思维深度的课堂教学活动[1]。
例如,在讲授“对称图形”时,教师不仅可以介绍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图形分类,更应引导学生关注对称在传统艺术中的广泛运用。如中国剪纸艺术、窗花装饰、京剧脸谱、青铜器图案等,均体现了高度的对称美学。教师可展示典型的传统图案样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归类与对称轴的识别练习。通过动手设计一幅“剪纸对称画”或制作一张“传统对称脸谱”,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会数学之美,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与精巧构思,激发他们对图形对称性质的兴趣与理解。
再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以步丈地”“以亩计地”的土地测量方式。介绍古人使用的测量工具(如丈、尺、亩)及其换算关系,并通过《周礼》《考工记》等古籍中的相关记载,让学生了解古代农耕社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服务农业生产与土地管理。
二、创设文化情境,丰富课堂教学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和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教学内容嵌入中国传统节日、经典典故和历史背景中,教师可以有效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文化韵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语境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文化意蕴[2]。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农历与二十四节气体系,通过讲解“冬至”“立春”“夏至”等节气的划分原理和时间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一年中的时序变化。教师还可以借助古代观天仪器如“日晷”“圭表”等,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如何根据太阳影子的变化来制定历法,进而体会“观天测时”的科学精神与民族智慧。通过设置“节气小课堂”“制作节气轮盘”“计算昼夜长短变化”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时间单位与时间测量的方法,同时拓展了他们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初步认知。
其次比如在学习“统计图表”内容时,教师可围绕传统节日创设项目式任务,引导学生参与“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家庭或社区活动,亲自记录活动中参与人数、原料用量、制作时间、成品数量等相关数据。在课堂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统计表、条形图或饼图,并尝试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与差异。这一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家庭节日文化的关注与珍视。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展示中讲述节日习俗的由来与意义,将统计教学与语文表达、传统文化理解融为一体,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
三、设计文化融合型数学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文化融合型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还能够拓宽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视野,实现学科知识与民族文化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核心素养和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将数学实践活动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不仅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育人价值与时代意义[3]。
以“古代测量工具 DIY”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围绕“长度、时间、角度测量”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仿制中国古代的典型测量工具,如“木圭”“日晷”“秤杆”“漏壶”等,鼓励学生利用简单材料还原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些工具的发明背景与使用原理,并结合数学知识探讨其刻度设计、角度划分、长度单位等内容。例如,制作“木圭”可帮助学生理解直角与角度测量,制作“日晷”则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时间单位与影子变化规律的理解。通过“仿制—测量—记录—分析”的全过程,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古人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培养探究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开展“古建筑中的几何之美”主题探究活动也是另一种文化融合实践形式。教师可结合“长方体与正方体”“对称图形”“面积与周长”“比与比例”等知识点,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或者通过图文、视频资料研究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如北京故宫、天坛、苏州园林、福建土楼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中的几何图形应用,如屋檐的对称结构、院落布局的比例关系、藻井图案中的旋转与重复、拱桥结构的抛物线设计等,并结合数学工具进行测量、绘图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分组撰写探究报告、制作模型、进行展示演讲,不仅提升了空间想象力与几何建模能力,也在欣赏与分析中感受到中华传统建筑美学与数学智慧的深度融合。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也是推动数学教育深度变革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实现数学课程育人功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后续教师应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与实践方式上持续探索,构建“数学知识—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助力学生全面而有根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J].教师,2022(10):112-114.
[2]李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2):45-47.
[3]张琳琳.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