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情境融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创新

作者

刘彬

筠连县筠连镇海瀛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如应用题、实际操作问题)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将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等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情境通过还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购物、校园活动、家庭事务),能有效降低数学问题的抽象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生活化情境融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创新路径(一)情境创设:从 “虚构简化” 到 “真实复杂”,强化问题代入

情境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需突破 “为解题而造情境” 的局限,通过 “真实素材选取、复杂要素融入、动态场景构建”,让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首先,选取 “真实可感” 的生活素材。围绕学生高频参与的生活场景(家庭消费、校园管理、社区服务、自然观察),收集真实的问题素材 ——例如 “家庭月度水电费计算”“校园图书角书籍整理”“社区垃圾分类统计”“植物生长高度测量”,素材需保留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如水电费的阶梯定价、图书角的借阅规则),避免 “简化数据、虚构条件”,让学生感受到 “解决的是自己身边的真实问题”,而非 “抽象的数学题目”。

其次,融入 “多元复杂” 的生活要素。突破 “单一条件、唯一答案” 的理想化情境,加入生活中的变量要素(如 “购物时遇到折扣与满减同时存在”“计算行程时遇到交通拥堵延误”),让问题更具复杂性与开放性 ——例如 “超市购物” 情境,可设计 “商品 A 原价 50 元,打 8 折;商品 B 原价 40 元,满 30 减 10 元,买两件还能再享 9 折,如何搭配购买更划算”,复杂要素能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权衡不同方案,避免 “机械套用公式”的浅层解题。

最后,构建 “动态交互” 的场景形式。利用多媒体、实物道具等工具,将静态情境转化为动态场景 —— 例如 “校园运动会赛程安排” 情境,可通过动画展示运动会流程,让学生直观看到 “不同项目的时间冲突、场地占用情况”;“家庭聚餐座位安排” 情境,可提供实物桌椅模型,让学生动手摆放、尝试不同方案。动态场景能增强情境的沉浸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

(二)教学互动:从 “教师主导” 到 “学生自主”,深化问题探究性

教学互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需突破 “教师讲解问题、学生模仿解题” 的模式,通过 “任务驱动、协作探究、思维可视化” 的方法创新,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深化探究过程。

其一,推行 “任务驱动” 的互动模式。将生活化情境转化为 “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步解决问题 —— 例如 “社区公益义卖”情境,任务可拆解为 “任务 1:调查同学的手工制品数量与成本(数据收集);任务 2:制定合理的定价方案(单价计算与利润分析);任务 3:统计义卖收入并规划捐款用途(数据统计与分配)”,每个任务对应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任务,掌握 “收集信息 — 分析问题 — 制定方案 — 验证结果” 的完整流程,避免 “被动听解题”。

其二,开展 “协作探究” 的互动活动。针对复杂的生活化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探究,明确分工(如 “数据记录员、方案设计者、成果展示者”),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 例如 “校园绿植养护” 情境,小组需协作解决 “如何根据绿植数量、生长需求,计算每周所需水量与肥料用量,同时控制成本”,成员需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讨论方案可行性,在协作中互补思维短板,培养 “多角度分析问题” 的能力,

避免 “个体解题的局限性”。

其三,运用 “思维可视化” 的互动工具。借助思维导图、线段图、表格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将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呈现— 例如 “行程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 “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购物预算” 情境,用表格对比 “不同购买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发现问题中的隐藏条件与逻辑漏洞,避免 “思路混乱导致解题错误”。

(三)能力迁移:从 “情境绑定” 到 “生活延伸”,提升应用广泛性

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 “迁移能力”,需突破 “学生仅能解决情境内问题” 的局限,通过 “方法提炼、变式练习、生活实践” 的方法创新,让学生将解题方法迁移到更多生活场景,实现 “学用结合”。

首先,引导 “方法提炼”,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生活化问题后,组织学生反思 “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些方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 例如 “解决购物折扣问题” 后,引导学生提炼 “先算折扣价、再比总价” 的通用方法,并关联 “水电费阶梯计价、打车费分段计费” 等同类问题;“解决图形拼组问题” 后,总结 “先分析图形特征、再尝试不同组合” 的思路,关联 “家居收纳空间规划、包装纸箱裁剪” 等场景,帮助学生从 “具体问题” 中抽象出 “通用方法”,为迁移奠定基础。

其次,设计 “变式延伸” 的练习形式。围绕同一生活化主题,设计不同情境的变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提炼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 例如以“‘时间与效率’” 为主题,先解决 “家庭打扫卫生,妈妈单独做需 2 小时,孩子单独做需 3 小时,两人合作需多久” 的问题,再变式为 “学校打扫教室,甲组单独做需 40 分钟,乙组单独做需 60 分钟,两组先合作 20 分钟,剩下的由乙组完成,还需多久”,变式练习能帮助学生验证方法的通用性,避免 “方法与特定情境绑定”。

最后,开展 “生活实践” 的延伸活动。布置 “生活化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将解题方法应用于真实生活,例如 “记录一周的家庭购物支出,分析哪些是必要消费,提出节约成本的建议”“测量家中房间的长与宽,计算需要多少块地板砖才能铺满”,并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含数据、计算过程、结论)。生活实践能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方法、深化理解,真正实现 “从课堂解题到生活应用” 的迁移,避免 “学用脱节”。

三、结束语

生活化情境融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创新,是对传统解题教学的革新 —— 通过 “真实复杂” 的情境创设,让问题更具代入感;通过“学生自主” 的教学互动,让探究更具深度;通过 “生活延伸” 的能力迁移,让应用更具广度。这种创新不仅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感知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价值,培养其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为后续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J]. 中小学管理,2017 (9): 19-21.

[3] 马云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 (6): 89-95.

[4] 李红。生活化情境融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创新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 (7):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