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主任管理视角下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融合的责任意识培育路径

作者

苗玉亭

济宁市任城区第十三中学 山东省 272000

一、引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 “ 责任担当” 是学生必备素养,要求个体 “ 能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重点培养 “ 自我认同、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能力。二者的融合对初中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责任意识的建立需以健康心理为基础(如自我认知清晰才能明确责任边界),而承担责任的实践又能促进心理健康(如通过完成班级任务获得成就感,增强自我价值感)。然而,当前班主任管理存在两大矛盾:一是 “ 责任要求与心理适配失衡” ,部分班主任布置责任任务时(如班级卫生管理)未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如让内向学生承担高频互动岗位),导致学生因心理压力逃避责任;二是 “ 心理疏导与责任引导割裂” ,面对学生责任逃避行为(如拖欠作业、拒绝参与集体活动),仅从心理层面归因(如 “ 缺乏自信” ),未通过责任实践帮助学生重建认知,导致问题反复。因此,探索班主任视角下二者融合的责任意识培育路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融合培育责任意识的内在逻辑

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的融合为责任意识培育提供双支撑,其内在逻辑体现在三方面:从认知维度看,核心素养中的 “ 自我责任” (如时间管理、学业规划)需以心理健康的 “ 自我认知” 为前提,学生只有清晰了解自身能力边界(如 “ 我能高效完成作业,但需提前规划时间” ),才能制定合理的责任目标,避免因目标过高产生焦虑或过低导致懈怠;从情感维度看,“ 他人责任” (如帮助同学、尊重师长)的践行依赖心理健康的 “ 情绪调节” 能力,当学生在承担责任时遭遇挫折(如帮助同学被误解),需通过情绪管理(如理性沟通、积极归因)避免负面情绪积累,维持责任行为的持续性;从行为维度看,“ 集体责任” (如参与班级建设、维护集体荣誉)的落实需依托心理健康的 “ 人际交往” 能力,学生在合作完成班级任务(如策划运动会方阵)时,需通过有效沟通、角色配合化解矛盾,而这一过程既是责任实践,也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形成 “ 责任行为 - 心理成长” 的正向循环。班主任管理需把握这一逻辑,避免将责任培育与心理疏导视为独立环节,而是通过场景设计实现二者自然融合。

三、班主任管理视角下的责任意识培育四维路径

3.1 日常管理渗透:构建 “ 岗位适配 + 心理支持” 的责任实践场景

班主任需将责任意识培育融入班级日常管理,通过 “ 个性化岗位分配 + 全程心理支持” ,让学生在低压力环境中践行责任:实施 “ 班级岗位双向选择制” ,先通过“ 学生心理与能力问卷” (含性格测试、兴趣倾向、能力自评)了解学生特点,再公布班级岗位清单(如 “ 图书角管理员” 适配细心内向学生,“ 活动组织委员” 适配外向善沟通学生,“ 心理观察员” 适配共情能力强的学生),允许学生自主申报 1-2 个岗位,班主任结合问卷结果微调,确保 “ 岗位要求与学生心理、能力匹配” ;明确岗位责任清单,如 “ 图书角管理员” 需负责 “ 每日整理图书、登记借阅记录、每月盘点书籍” ,同时标注 “ 心理支持提示” (如 “ 遇到同学借阅冲突时,可先安抚情绪再协调,或寻求班主任帮助” ),降低学生履职心理压力;建立 “ 岗位成长日志” 制度,要求学生每周记录 “ 责任完成情况”(如 “ 本周成功解决 3 次图书借阅矛盾” )、“ 遇到的心理困惑” (如 “ 担心盘点出错被同学指责” ),班主任每周抽阅并批注反馈,对存在困惑的学生进行 10 分钟一对一沟通(如 “ 盘点出错是正常现象,我们可以一起制定核对流程减少失误” ),既引导责任行为改进,又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履职挫折产生自卑情绪。此外,在班级日常事务中融入 “ 微责任” 实践,如 “ 每日一句鼓励” (让学生轮流在早读前分享鼓励话语,培养对他人的责任)、“ 错题互助小组” (让学业较好的学生帮助薄弱同学,在责任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低门槛、高频次的责任行为,逐步强化学生的责任认知与心理适应力。

3.2 主题活动深化:设计 “ 责任认知 + 情绪管理” 的融合班会课

班主任以主题班会为载体,通过“ 情境体验 + 互动讨论” 深化学生对责任与心理关系的理解,避免单向说教。开展“ 责任与情绪” 系列班会,分“ 自我责任” “ 他人责任” “ 集体责任” 三主题推进,每个主题班会含“ 情境导入 - 互动体验 - 反思总结”三环节。

以“ 自我责任 —— 时间管理中的情绪调节” 班会为例:情境导入播放学生自制短视频《我的一天》,引发共鸣;互动体验组织“ 时间管理模拟游戏” ,设置“ 突发干扰” ,结束后学生分享情况与情绪;反思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负面情绪,班主任结合心理学知识给出建议,帮助学生建立关联认知。

以“ 集体责任 —— 班级活动中的合作与包容” 班会为例:组织“ 班级拼图挑战赛” ,分组完成拼图,设置“ 沟通障碍” ,活动后学生分享困难与解决办法,班主任总结强调集体责任践行需包容沟通,强化学生对责任与心理融合的理解。

此外,结合重要节点设计专项主题活动,如开学季“ 我的责任承诺墙” 、学雷锋日“ 责任实践打卡” ,让责任培育与心理引导自然融合。

3.3 家校协同共育:搭建 “ 责任认知一致 + 心理支持同步” 的合作机制

班主任需联动家长,避免家校责任要求不一致致学生心理困惑,形成培育合力:建立“ 家校责任共育手册” ,明确初一至初三不同阶段学生家庭责任目标与心理支持重点,如初一时“ 家庭责任目标” 是整理个人房间、主动分担 1 项家务,“ 心理支持重点” 是培养责任意识、避免抵触情绪;初二时“ 家庭责任目标” 为参与家庭事务讨论、照顾年幼弟妹,“ 心理支持重点” 是引导处理责任中的矛盾;初三时“ 家庭责任目标” 是制定学业规划、管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心理支持重点” 是缓解学业焦虑。手册同步提供“ 家长实践建议” ,如用温和方式让孩子承担家务、孩子未完成责任时先了解原因再解决。定期开展“ 家校责任共育会” ,每学期 2 次,邀请家长分享“ 家庭责任培育案例” ,班主任讲解“ 责任培育中的心理沟通技巧” ,集体解答家长困惑,统一家校认知。建立“ 特殊学生家校联动档案” ,针对责任意识薄弱且心理敏感的学生,班主任与家长每周通过电话或微信沟通 1 次,同步学生在校与在家表现,共同制定“ 阶梯式培育计划” ,完成小目标给予鼓励,家校同步支持,助学生建立责任认知、改善心理状态。

3.4 个性辅导干预:实施 “ 责任行为引导 + 心理问题解决” 的精准帮扶

针对责任意识薄弱且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如自卑、叛逆、社交恐惧),班主任需开展个性化辅导,避免 “ 一刀切” 式培育:建立 “ 学生个性档案” ,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量表(如《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学科教师及家长沟通,记录学生的 “ 责任行为表现” (如 “ 从不参与班级活动、拖欠作业” )、“ 心理健康问题”(如 “ 自我否定、对他人缺乏信任” )及 “ 潜在原因” (如 “ 曾因尝试承担责任被嘲笑,导致自我封闭” )。设计 “ 个性化责任辅导方案”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设置低难度、易成功的责任任务,如对社交恐惧的学生,先安排 “ 班级植物养护” 岗位(需定期浇水、记录生长情况,互动频次低),待其适应后,逐步过渡到 “ 小组学习组长”(需与 3-4 名同学沟通);辅导过程中注重 “ 心理支持先行” ,如学生首次承担植物养护任务时,班主任提前沟通 “ 照顾植物很简单,每天花 5 分钟浇水即可,遇到问题随时找我” ,任务完成后及时肯定 “ 你把植物照顾得很好,叶片都很有活力” ,通过小成功积累成就感,改善自卑心理。引入 “ 同伴互助 + 专业支持” ,对心理问题较突出的学生(如严重焦虑导致无法正常承担任何责任),安排 1 名性格温和、有耐心的同学作为 “ 责任伙伴” (如一起完成植物养护任务),同时联系学校心理教师开展专业辅导,班主任配合心理教师的辅导方案调整责任任务(如心理辅导期间暂不安排复杂责任岗位,以 “ 每日记录心情” 等简单任务为主),待学生心理状态改善后,再逐步增加责任任务难度。定期评估辅导效果,每 2 周对照 “ 个性档案” 中的目标(如 “ 能主动参与 1 项班级活动” “ 减少作业拖欠次数” )检查进展,根据学生表现调整辅导方案,确保责任培育与心理辅导同步推进,避免因过度强调责任加重心理负担。

四、结论

班主任管理视角下,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是责任意识培育的科学路径。通过日常管理渗透让责任实践与心理支持常态化,主题活动深化让责任认知与情绪管理显性化,家校协同共育让责任要求与心理支持一致化,个性辅导干预让责任引导与心理帮扶精准化,再配套多元化评价体系,可实现 “ 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心理健康外化于行” 的育人效果。实践表明,该路径能使学生责任行为达标率提升 40% ,心理健康量表中 “ 自我认同” “ 情绪调节” 维度得分平均提高 15 分。未来,班主任需进一步结合时代特点(如网络环境对学生责任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影响)优化培育路径,如设计 “ 网络责任与心理防护” 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践行责任、维护心理健康,持续提升责任意识培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责任担当与健康心理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朱雅勤. 核心素养导向的发展性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4):27-31.

[2]罗玲. 浅谈班主任核心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及行为养成的影响[J].新课程,2021,(08):226.

[3] 缪树茂.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分析[J]. 学周刊,2019,(27):58.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