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曹淼

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雷锋小学 467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期。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思维品质的塑造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与思政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课堂仍存在“重语言知识传授、轻价值观念引领”的倾向,思政教育多停留在形式化层面,未能与核心素养培养形成深度融合。如何突破这一局限,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英语课堂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接受思想熏陶,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两者的融合路径,对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内涵

(一)助力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地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与思政教育存在内在契合点,两者的融合能推动核心素养从“知识层面”向“育人层面”深化。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词汇、语法的积累,更包括用英语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能力,思政教育可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体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培育需兼顾中外文化对比,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支撑,思政教育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分析语言材料中的观点,形成理性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涉及学习习惯、合作意识的养成,思政教育中的“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等理念,能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两者的融合使核心素养不再是孤立的能力指标,而是成为承载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系。

(二)实现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思政教育不宜采用生硬说教的方式,而英语课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隐性渗透的载体。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亲情、友谊、环保、责任等主题,通过语言学习的过程挖掘这些元素,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感知价值观念,避免思政教育的“违和感”。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定位失衡

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存在偏差,将教学目标过度聚焦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明确“掌握某单元词汇”“能进行简单对话”等语言目标,缺乏对“培养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等思政目标的设计,导致思政教育在课堂中无据可依,难以融入教学全过程。甚至有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任务,与英语学科无关,主动融合的意识薄弱,进一步加剧了两者的割裂。

(二)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不深

小学英语教材虽包含大量具有思政价值的内容,如涉及家庭伦理的对话、关于自然环保的短文、展现爱国情怀的故事等,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停留在表面,仅关注文本的语言结构与知识点,未能深入分析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教学有关“节日”的单元时,仅引导学生学习节日相关词汇与表达,却未结合中外节日文化差异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在教学“帮助他人”的对话时,仅训练语言表达,却未拓展到“乐于助人”的品德培育。

(三)融合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两者融合的方法较为单一,多依赖教师在课堂结尾的“思政小结”,如学习完相关文本后,简单强调“我们要热爱祖国”“要保护环境”,这种方式脱离语言学习的语境,显得生硬突兀,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部分教师虽尝试融入思政教育,但未结合小学英语课堂的特点设计互动活动,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与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理念不符。缺乏创新的融合方法,不仅无法实现语言能力与思想培育的协同,还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重构教学目标:实现语言能力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以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为框架,将思政目标融入英语教学目标体系,形成“语言 + 思政”的双目标结构。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既要明确语言能力目标,如“能运用所学词汇描述家乡变化”,也要对应设计思政目标,如“通过描述家乡变化增强爱国爱乡情感”;在设计单元目标时,既要规划文化意识的培养方向,如“了解中外饮食文化差异”,也要融入思政目标,如“在文化对比中树立文化自信”。

(二)深挖教材资源:提炼文本中的思政元素

教师需系统梳理小学英语教材,从单元主题、对话文本、阅读材料、配图插画等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教材内容—思政元素—核心素养维度”的对应关系。在主题层面,针对“家庭”主题,挖掘“亲情关爱”“尊老爱幼”等元素,结合语言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伦理;针对“自然”主题,挖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元素,通过语言实践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情境化、实践化的融合课堂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特点,设计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活动,使思政教育融入语言实践全过程。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思政主题相关的语言情境,如在教学“帮助他人”相关内容时,创设“社区志愿服务”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志愿服务计划,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助人为乐”的意义;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包含思政内涵的语言任务,如围绕“文化自信”主题,布置“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任务,学生在收集资料、组织语言、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既提升语言能力,又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英语教学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重构教学目标、深挖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能够打破两者割裂的局面,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的有机统一。在融合过程中,教师需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避免形式化、功利化的融合,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融合的长效机制,如加强教师思政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协同培训、开发更多优质的“英语 + 思政”教学资源,推动小学英语课堂真正成为“语言习得与价值引领”协同发展的育人阵地,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 教法,2020(4):69-76.

[2]王海啸.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思路与主要变化[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5):1-6.

[3]王艳玲.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1(S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