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理念下建筑工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
高本钰
身份证号:23102519891021331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建筑活动也产生了日益庞大的废弃物,即建筑固废。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固废量已超过40 亿吨,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一庞大的数字不仅占到了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 60%80% 左右,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可持续理念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废弃物的分类、处理与再加工,将其转化为再生建材或其他有用产品,既能缓解环境压力,又能弥补建材资源供需缺口,是建筑行业践行可持续理念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仍较低,在技术、管理、政策等层面存在诸多瓶颈。因此,探索可持续理念下建筑工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对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废弃物的产生特征与资源化价值
(一)废弃物的产生特征
建筑工程废弃物的产生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废弃物类型与属性存在明显差异。新建工程施工阶段,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建材加工与现场作业,如混凝土浇筑余料、钢筋切割边角料、墙体砌筑碎砖等,此类废弃物成分相对单一,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为主,杂质含量较低,回收难度较小。既有建筑改造与拆除阶段,废弃物类型更为复杂,除结构类废弃物外,还包含装饰装修材料、管线材料、保温材料等,部分废弃物可能含有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增加了分类与处理的难度。
(二)资源化利用的核心价值
从可持续理念视角看,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多重价值。在环境价值层面,资源化利用可大幅减少废弃物填埋量,降低土地资源占用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再生建材生产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远低于天然建材,有助于建筑行业实现“ 双碳” 目标。在经济价值层面,资源化利用可降低建筑企业的废弃物处理成本与建材采购成本,通过回收加工形成的再生骨料、再生砖等产品,价格通常低于天然建材,能为企业创造额外经济收益。
二、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核心痛点
(一)分类收集与源头管控不足
分类收集是资源化利用的基础,当前建筑工程废弃物分类收集体系仍不完善。部分施工企业缺乏分类意识,将不同类型废弃物混合堆放、统一运输,导致后续处理中难以有效分离有用成分,只能进行填埋或焚烧,降低资源化利用率。源头管控薄弱进一步加剧分类难题,施工前未制定专项废弃物管理计划,未明确分类标准与责任人员;施工过程中缺乏对作业人员的分类培训,人员操作随意性大,甚至将可回收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导致源头减量与分类失控。
(二)处理技术与装备水平滞后
处理技术与装备是制约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关键。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废弃物处理技术以初级加工为主,缺乏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如废弃混凝土多被加工为低等级再生骨料,仅用于道路基层或回填,难以满足结构构件生产需求;废弃木材、塑料等废弃物多进行简单破碎处理,未实现高值化利用。
(三)产业链协同与政策保障薄弱
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涉及废弃物产生、回收运输、处理加工、产品应用等多环节,当前各环节间缺乏有效协同。施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难以精准对接再生建材企业,回收运输环节信息不对称,导致运输成本高、效率低;再生建材产品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市场认可度低,建筑企业因担心质量风险不愿使用,形成“ 产得出、用不掉” 的困境。政策保障层面,缺乏强制性法规要求企业开展资源化利用,激励政策覆盖范围有限,且申请流程复杂,企业难以真正享受政策红利;再生建材应用规范与废弃物分类标准不统一,阻碍了跨区域资源化利用。
三、可持续理念下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分类收集与源头减量
构建“ 源头减量—分类收集—精准运输”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在源头减量方面,推广绿色施工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技术,利用BIM 技术优化构件尺寸设计,减少建材切割余料;推行“ 可循环设计” ,在设计阶段考虑材料的可回收性,选用兼容性强的材料组合,降低后续分离难度。施工前制定专项废弃物管理计划,明确分类标准、收集容器布置与责任人员,将废弃物管理纳入项目考核。
(二)推动处理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废弃混凝土高等级再生骨料制备技术、废弃木材深加工技术研究,提升再生产品性能,拓展应用场景;针对含害废弃物,开发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降低环境风险。推动处理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研发大型成套处理设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杂质精准分拣,推广移动式处理设备,在拆除工程现场直接处理废弃物,减少运输成本与二次污染。
(三)构建产业链协同与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 的产业链协同模式。政府搭建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废弃物产生信息与再生建材供需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施工企业与再生建材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形成“ 废弃物回收—再生加工—产品应用” 的闭环循环。完善市场化机制,出台再生建材绿色采购政策,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优先使用再生建材,对使用再生建材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建立废弃物回收定价机制,保障回收企业收益,推行废弃物处理收费制度,倒逼企业参与资源化利用。
四、结语
建筑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建筑行业践行可持续理念、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前资源化利用面临的分类管控不足、技术滞后、产业链协同薄弱等问题,需通过全流程管控、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多维度发力解决。通过强化源头减量与分类收集,为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提升利用效率与附加值;通过产业链协同与政策完善,激发各参与方积极性。未来,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需进一步推动资源化利用向智能化、高值化方向迈进,真正实现建筑工程废弃物“ 变废为宝” ,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化处理[J].中国园林, 2020.
[2]王建国,阳建强.可持续理念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构建[J].建筑学报,2019.
[3]刘贵应,何清华.建筑工程废弃物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