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
徐振
仪征河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探讨了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及加固技术。分析了行车荷载、风荷载、温度作用及结构参数等对横向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有限元法、特征值分析法和动力分析法三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增设横向支撑、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以及优化截面形式等加固技术,并详细阐述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研究成果为曲线桥梁钢箱梁的稳定性分析和加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分析方法;加固技术
引言:随着城市化和交通需求增长,曲线桥梁在道路、铁路工程中应用广泛,钢箱梁因高强度、施工便捷等优点常被采用。但其特殊几何形状使横向稳定性面临复杂挑战,一旦失稳,影响使用且易出事故。因此,深入分析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并研究加固技术,对工程实际意义重大。
一、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影响因素
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行车荷载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车辆通过曲线桥梁时产生动态冲击效应,这种效应与车速、车辆类型及交通流量密切相关,特别在曲线段行驶时产生的离心力会导致钢箱梁承受额外的横向弯矩和剪力,增加结构失稳风险,尤其对于高速公路上频繁通行大型重载车辆的曲线桥梁表现尤为显著。风荷载对跨越河流、山谷等开阔地带的曲线桥梁影响显著,强风作用会在钢箱梁上产生直接的横向作用力,引起结构在顺风向和横风向上的响应变化;温度作用通过引起钢箱梁材料热胀冷缩而产生温度应力,由于曲线桥梁特有的空间曲率特性,使温度应力分布呈现复杂性,温度升高时钢箱梁向外侧膨胀产生横向压应力,温度降低则产生横向拉应力,在昼夜温差大或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这种影响尤为突出[1]。钢箱梁的结构参数对其横向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较大的截面尺寸、较高的梁高和较厚的板件能够提供更好的横向稳定性,而较小的曲线半径会增加横向离心力作用;支承条件和连接方式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整体性能,支座约束刚度不足或连接部位存在缺陷都可能降低结构的横向稳定性。
二、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分析方法
(一)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在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将钢箱梁结构离散化为众多有限个单元,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以及各种荷载工况的影响,能够精确地计算出钢箱梁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参数。例如,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 ABAQUS 或 ANSYS,可以模拟钢箱梁在行车荷载、风荷载和温度作用等复杂荷载组合下的横向响应,进而评估其稳定性。该方法可以详细地分析结构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为后续的加固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对计算机性能和分析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二)特征值分析法
特征值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线性屈曲理论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求解钢箱梁结构的特征值问题,得到其屈曲临界荷载,从而判断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该方法假设材料处于弹性阶段,结构变形较小,适用于对钢箱梁初始稳定性的快速评估。其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直观地给出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然而,由于忽略了材料的非线性和几何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动力分析法
对于受到风荷载等动力荷载作用的曲线桥梁钢箱梁,动力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通过建立钢箱梁的动力方程,考虑结构的阻尼特性、质量分布以及动力荷载的时变特性等因素,分析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包括横向位移、加速度和应力等参数。例如,采用随机振动理论对钢箱梁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横风向响应进行分析,评估其在不同风速下的稳定性[2]。动力分析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实际动力荷载作用下的行为,为抗风设计和加固提供重要参考,但其计算模型和参数确定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作为支持。
三、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加固技术
(一)增设横向支撑
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支撑系统的设计需基于结构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进行布置优化,支撑布置位置应通过力学分析确定,一般在曲线内侧采用较密的布置方案,支撑间距宜为主梁高度的1.5-2.0倍;曲率变化明显处需适当加密支撑布置,确保结构整体性。钢桁架式横向支撑在大跨径曲线桥梁中应用广泛,主要由上下弦杆和腹杆组成整体支撑体系,弦杆构件宜采用H型钢或箱型钢,截面选型需通过受力计算确定,一般控制高跨比在1/15-1/20范围内;腹杆可采用角钢或圆管,按照桁架受力特点布置,倾角宜取45-60度,构件轴线应在同一平面内。钢管支撑形式适用于中小跨径曲线桥梁,支撑管材宜选用Q345级无缝钢管或厚壁钢管,管径与壁厚比需满足规范要求,一般采用双向交叉布置增强整体性;支撑与主梁连接节点应设置加劲板补强,螺栓连接时采用高强度螺栓,焊接接头需进行焊缝探伤检测[3]。支撑系统安装施工需采用高精度测量放样,确保支撑构件轴线准确对位,偏差控制应符合技术标准;临时支撑设置要充分考虑施工荷载效应,确保结构安全稳定;支撑系统张拉调整应在恒载作用下进行,通过应力监测确定合理的预应力值,张拉过程分级加载并记录变形值。
(二)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
钢板粘贴加固施工工艺要求严格,原结构表面处理采用喷砂工艺去除锈蚀层,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8923二级标准,处理后及时涂刷底胶防止返锈;粘结材料选用改性环氧树脂,配比需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执行,树脂调配温度控制在20-30摄氏度范围内,搅拌均匀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流程包括底层处理、环氧树脂浸渍、纤维布铺贴和表层封闭,底层环氧树脂涂刷均匀并控制厚度,铺贴时碳纤维丝束方向应与主应力方向保持一致;多层铺贴时需错开搭接位置,每层厚度宜控制在0.111-0.167毫米,层间环氧树脂用量应保证充分浸润。加固材料用量通过承载力验算确定,计算中需考虑界面粘结强度及材料利用系数,钢板厚度一般不超过原构件厚度的50%;碳纤维布铺贴层数通过抗弯承载力计算确定,单层面密度宜为200-300克/平方米,总厚度不宜超过2毫米。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重点关注粘结层密实度和加固层平整度,采用超声波和红外检测等手段进行质量检验,发现气泡、分层等缺陷及时修补;养护期间需控制环境温度15-35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超过85%,并避免振动荷载影响。
(三)优化截面形式
钢箱梁截面优化设计需通过参数分析确定合理的几何尺寸,梁高优化应考虑结构自重影响,一般控制在原梁高1.2-1.5倍范围内;顶底板加厚方案需重点关注应力集中区域,加厚范围由应力分布确定,板件厚度增加量不宜超过原厚度50%;腹板倾角优化通过扭转性能分析确定,倾角调整范围宜为3-8度。加劲体系优化设计包括横向、纵向和斜向加劲肋的合理布置,横向加劲肋间距通过屈曲分析确定,一般取板件短边长度0.8-1.2倍;纵向加劲肋布置需与应力分布相适应,截面形式可采用开口或闭口型式,高细比应满足规范要求;斜向加劲肋主要用于应力集中区域,布置角度应与主应力方向协调。内隔板设置通过整体受力分析确定布置方案,隔板间距由扭转变形控制,曲率变化较大处需加密布置;开孔位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域,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需求;节点构造设计需进行局部加强,避免应力集中,连接焊缝应进行疲劳验算,确保结构整体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结论:通过对曲线桥梁钢箱梁横向稳定性的系统研究,明确了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揭示了不同分析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固技术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项目中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桥梁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环境,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和加固措施,确保曲线桥梁钢箱梁的横向稳定性,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王恒,周浩东,杨哲江,等.曲线钢箱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J].工程建设,2023,55(7):31-35.
[2]黄少龙.道路桥梁施工中现浇箱梁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建设(维泽科技),2023,6(6):123-125.
[3]时晓晔,梁岩,万德坤,等.桥梁顶推施工导梁屈曲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21,42(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