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的历史溯源
聂驿欢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30022
作者简介:聂驿欢(2000一),女,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330022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摘 要:筝被誉为“华夏正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之一。筝的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乐器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故本文取文化发生学视角,探寻筝在中国的变迁史,以彰显筝在中国民族乐器史上的崇高地位,突显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筝;历史溯源;中国民族乐器史
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之一,因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华夏正声”。筝源于中国,多有“蒙恬造筝”[ 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卷六的《声音》云:“筝……或曰秦蒙恬所造。”]“分瑟为筝”[ 唐代赵磷《因话录》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音响命名”[ 后汉刘熙《释名》筝条所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等说法。《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谏逐客书》有关于筝的最早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何湘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编》,北京:语文出版社,2020年,第105页。]说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筝作为一种伴奏乐器已在我国的秦地(现今陕西省)广泛传播,故其被称为“秦筝”。但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鱼塘乡仙水岩2号和3号崖墓出土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筝,比《李斯谏逐客书》的记载早大约400年,足以证明筝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使得文化思想空前统一,其独尊法家的治国指导思想并未动摇筝的正统地位,而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思想更使得筝这一乐器在宫廷和民间发扬光大。经历王莽新朝后,东汉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云:“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宋]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736页。]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进入繁盛的贸易时代,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开始兴起,其共同促进了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这一时期的筝多使用于相和歌的伴奏,“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26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77页。]体现出相和弹筝而歌的特点。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形成了以魏晋风度为支柱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美术、音乐等高度发展,侯瑾、阮瑀、傅玄等名家创作了8篇《筝赋》,阮瑀和傅玄更是称其为“众乐之冠”[ 东汉文学家阮瑀所作《筝赋》云:“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仁智之器”[ 西晋文学家傅玄所作《筝赋》云:“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圆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可见当时筝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崇高地位,也导致了筝为合乎“顺应自然”的思想而出现形制变化。
隋唐时期,大运河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与学习,思想的空前开放使得各国文化在中国交汇融合,但外国音乐的传入仍没有改变筝在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在隋唐多部乐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和龟兹乐中均有筝,如唐天宝四年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中有关于筝的图像记载:“右侧乐队由5人组成,分前后两排,前排3人跪坐,演奏箜篌、筝、箫。”而佛教的繁荣发展更使筝频繁出现于佛教的经变画中,反映出筝早已融入宗教音乐中。除了宫廷,筝也在文人中广为盛行,百余首唐诗中提到了筝这一乐器,如“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琴筝。”等。值得一提的是,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清乐部,乐即有琴、瑟、云和筝——其头象云……”这表明唐代开始出现云和筝,并广泛用于清乐部。
宋朝,毕昇活字印刷书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大范围传播,经济上的富裕充足使人们开始追求丰富的娱乐生活,随着勾栏瓦舍的出现,筝这一乐器逐渐平民化,不仅被歌馆酒楼的艺伎频繁使用,也成为文人墨客家乐的重要乐器,如“劝客新楼,鸣筝上酒,夜凉人爱秋深。”[ 程端麒校点:《精选名儒草堂诗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6页。]“忽忆韩公二妙姝,琵琶筝韵落空无。”[ [宋]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 诗词附 11》,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第550页。]
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其孙忽必烈入主中原于1271年成立元朝。中原的筝也因此进入军队仪仗乐舞中,正如南宋孟珙在《蒙鞑备录·燕聚舞乐》中记述:“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弹大官乐等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另,《元史·礼乐志》中记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 刘蓝辑:《二十五史音乐志》(第4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7页。]这段记载明确说明了当时用于宴乐的筝是十三弦的。此外,元代的壁画上也有关于筝的图像出现,体现其在佛教仪礼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探索世界,带回各类奇珍异宝,筝或也随使团远传各国成为交换珍宝的器物。这一时期,筝的形制以十四弦和十五弦居多,正如明代朱载堉《瑟谱》中云:“今筝十四弦或十五弦,呼为‘官筝’。”[ 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第44页。]清朝,随着西洋思想的传入,为了适应某些外域音乐的演奏需求,筝被增至十六弦,整体扩大了音域,现湖南省博物馆便保存有一台。
结 语
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其形制、演奏技法、功用等随社会背景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20世纪五十年代后,我国又陆续出现了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多种形制的筝,并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浙江、客家五大流派,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和筝曲。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筝在演奏技巧和曲目创作上也在不断创新,如轮指、长琶音等演奏技法,《溟山》《西域随想》等创新曲目。此外,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同样展现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如其衍生出的各国筝属乐器。综上所述,我们应加强筝乐的传承及保护工作,借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筝的曲谱及演奏技巧,同时利用VR、AI等技术手段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筝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迎合时代的筝曲,推动筝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用筝传递中国声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汉)应劭撰. 风俗通义 卷5-10[M]. 湖北崇文书局开雕, 1875.
[2](元)脱脱.宋史(第142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程端麒校点,精选名儒草堂诗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26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宋)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 诗词附 11[M].成都:巴蜀书社,2011.
[6](宋)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8]何湘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