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电缆米标成像识别与缺陷自动化检测应用研究

作者

叶润森 蔡威 吴瑧言 马仲能 吴琳恬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引言:

随着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电缆作为重要的电力物资,其质量管控水平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电缆米标成像识别与缺陷检测技术在提升电缆质量管控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成像质量不佳、识别精度不足以及与自动化设备协同困难等挑战。因此,研究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电缆米标成像识别与缺陷自动化检测方法,对电网仓库内待配送至施工现场的电缆实施精准长度核验与缺陷检测,提升电网供应链“检储配”一体化运作效能,系统防范电缆生产或运输环节遗留的质量隐患,从源头杜绝“带病”电缆入网对于提高电网物资质量管控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缆米标成像识别技术的关键突破与应用挑战

电缆米标成像识别技术作为提升电力物资质量管控水平的关键技术手段,其在实现精准长度核验与自动化缺陷检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成像质量优化、识别精度提升以及与自动化设备的协同融合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以满足电网仓储环节对电缆质量管控的高要求。

(一)成像质量优化的必要性

在电缆米标成像识别过程中,成像质量是影响识别准确性的基础因素。由于电缆表面材质、环境光线以及成像设备性能的差异,可能导致成像出现模糊、畸变或对比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米标信息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进而降低识别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优化成像质量,通过改进成像设备的光学系统、调整光源配置以及采用先进的图像预处理算法,是确保米标信息准确识别的关键环节。

(二)识别精度提升的关键要素

米标识别精度直接关系到电缆长度核验的准确性。在复杂的仓储环境中,电缆米标可能存在污渍、磨损或变形等情况,这对识别算法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升识别精度,需要开发更加智能的图像识别模型,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对大量电缆米标样本进行训练,使其能够自动学习和适应不同形态的米标特征。同时,引入多特征融合技术,综合考虑米标形状、颜色和纹理等信息,能够进一步提高识别系统的准确率和抗干扰能力。

(三)与自动化设备协同融合的挑战

电缆米标成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最终需要与仓储环节的自动化设备紧密结合,以实现电缆裁剪、备货和发货的全流程自动化。然而,目前在技术融合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成像识别系统的响应速度需要与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节奏相匹配,否则可能导致设备停机或操作失误。此外,识别系统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通信协议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准确处理。

二、基于视觉识别的电缆缺陷自动化检测方法

在实现电缆米标成像识别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于视觉识别的电缆缺陷自动化检测方法是提升电网物资质量管控水平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图像采集与预处理流程、构建高效的缺陷检测模型以及实现检测系统的实时反馈与协同控制,能够有效解决电缆在生产、运输及仓储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确保电网供应链的质量安全。

(一)图像采集与预处理的优化策略

图像采集是电缆缺陷检测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的准确性。为确保图像能够清晰反映电缆表面的细节特征,需优化图像采集设备的参数配置,包括调整分辨率、焦距和光照条件等,以适应不同规格电缆的检测需求。同时,针对采集到的图像,采用先进的预处理算法,如去噪、增强对比度和边缘检测等,能够有效去除图像中的干扰信息,突出缺陷特征,为后续的缺陷检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数据。

(二)高效缺陷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构建高效的缺陷检测模型是实现自动化检测的核心。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强大特征提取能力,可以对电缆表面的各种缺陷进行精准识别。通过收集大量电缆样本图像,涵盖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缺陷,对模型进行充分训练,使其能够自动学习缺陷的特征模式。此外,引入迁移学习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检测效率,使其在面对新的电缆类型或缺陷形态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准确率。

(三)检测系统的实时反馈与协同控制

为满足电网仓储环节对电缆质量管控的实时性要求,检测系统需要具备快速反馈与协同控制的能力。在检测过程中,一旦发现电缆存在缺陷,系统应能够实时发出警报,并将缺陷信息反馈至自动化控制平台。同时,检测系统与电缆裁剪、备货等自动化设备之间需要建立高效的通信机制,确保在发现缺陷时能够及时调整设备运行状态,避免不合格电缆进入后续流程。通过实现检测系统的实时反馈与协同控制,能够有效提升电网供应链的质量管控效率,确保电缆在仓储和配送环节的质量安全。

三、视觉识别技术在电缆质量管控中的效能提升

视觉识别技术在电缆质量管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检测精度以及实现实时反馈与控制,能够显著提高电缆仓储环节的质量管理水平。结合国内某电缆制造企业的实际应用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视觉识别技术在电缆质量管控中的效能提升。

(一)检测流程的优化与实施

在电缆质量管控中,优化检测流程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某电缆制造企业采用SolVision AI技术,成功实现了电缆绝缘层的自动化检测。通过使用AI模型对电缆表面缺陷进行识别,该企业能够在生产线上快速检测出电缆的裂纹、磨损和厚度不均等问题。此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工复检的需求,还加快了检测速度,使得每小时能够处理约 300 至 400 米的电缆卷。这种检测流程的优化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检测精度的提升与应用

提升检测精度是确保电缆质量的核心。通过视觉识别技术,该企业能够准确区分电缆表面的印刷文字与实际缺陷。AI模型经过训练后,能够有效识别各种类型的缺陷,如污渍、变形和划痕,从而减少误报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这种高精度的检测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质量问题,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实时反馈与控制系统的集成

为了实现电缆质量的实时管控,该企业将视觉识别系统与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了集成。检测系统能够实时反馈缺陷信息,并与生产设备进行协同控制,以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后续环节。这种实时反馈机制不仅提高了生产线的响应速度,还确保了电缆在生产和仓储环节的质量安全。通过这种集成,企业能够更好地维护供应链的质量关口,提升整体运营效能。

通过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该电缆制造企业在质量管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检测效率和精度的提升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视觉识别技术在电缆质量管控中的效能提升,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结语:

视觉识别技术在电缆米标成像识别与缺陷检测中的应用,为电网物资质量管控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通过优化成像质量、提升识别精度和实现与自动化设备的协同融合,显著提高了电缆仓储环节的质量管理水平。未来,随着视觉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有望实现更全面、更高效的电缆质量管控,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周晓峰. 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缺陷检测方法研究[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3, 42(5): 78-85.

[2] 吴建国, 黄立新. 机器视觉在电线电缆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光学技术, 2022, 48(3): 210-216.

[3] 郑海东, 孙文博. 图像识别技术在生产线质量监控中的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24, 45(2): 132-139.

作者简介:叶润森 (1988-11),男,硕士,汉族,广东省广州市,工程师,研究方向:电网供应链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电网设备缺陷检测等。

项目名称:广州供电局职工技术创新项目《线缆类标识增强识别及同步表面损伤检测装置》编号:030100KZ2406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