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析人机工程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赵帅 曹伟程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动力性能和外观造型,更加注重汽车内部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人机工程作为一门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人机工程原理合理应用于汽车总布置设计,能够使汽车更好地适应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驾驶者和乘客的使用体验。

1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

1.1 人机工程优先

设计需以驾乘人员舒适性、操作便捷性及安全性为核心,确保驾驶视野、操控部件布局、座椅调节范围等符合人体尺寸与行为习惯。例如,方向盘角度、踏板行程需适配不同体型用户,仪表信息需保证快速识别,减少视觉疲劳。

1.2 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在有限车身尺寸内,通过模块化设计优化机械与乘员舱的空间分配,兼顾乘坐舒适性与功能部件(如动力总成、悬架、电池组)的高效布局。需平衡轴荷分布,避免因空间挤占导致维修便利性或碰撞安全性下降。

1.3 系统协同与扩展性

总布置需考虑各子系统(电气、底盘、车身等)的物理及逻辑兼容性,预留标准化接口以适应配置升级或平台化拓展。例如,线束走向应避开高温区域,同时为未来传感器或智能硬件预留安装空间与电气负载余量。

2 人机工程与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关系

人机工程学与汽车总布置设计之间存在深层次的系统性关联,两者的结合直接影响车辆的功能性、安全性与用户体验。人机工程学从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及认知心理学等维度提供理论支撑,其核心在于量化人体静态尺寸(如坐高、臂长)与动态行为(如操作力度、视觉习惯),为总布置设计建立科学的约束条件。例如,驾驶舱布局需依据人体测量数据确定方向盘回转半径、踏板行程等关键参数,确保操作舒适性;车顶高度与座椅H 点(胯点)的匹配则需考虑不同百分位人群的头部空间需求。汽车总布置设计作为工程实现载体,需将人机工程原理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分配与部件定位策略。这包括机械硬点(hardpoints)的设定需兼顾人体可达性与维修便利性,电气系统布线需规避肢体活动干涉区,智能交互界面的信息层级需符合注意力分配模型。二者的协同本质是 ** 动态平衡过程**:既要满足人体工学限制(如膝关节活动角度不超过 120 ),又要实现工程目标(如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转向柱溃缩空间)。更深层次上,这种关系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哲学。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人机工程的研究范畴从物理交互扩展到认知负荷管理(如接管请求的提示方式),推动总布置设计从静态空间优化转向动态场景适配。

3 人机工程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的应用

3.1 提升驾驶舒适性

提升驾驶舒适性的关键在于将人机工程学理念贯穿于整车布局设计的全过程。座椅系统需采用分区承托结构,在骶骨、腰椎和胸椎区域设置差异化的支撑模块,配合多向电动调节功能,不仅能满足 95% 以上人群的体型适配需求,更要实现动态驾驶过程中的微调补偿。方向盘与换挡机构的布置需遵循"黄金三角"原则,确保驾驶者肩部自然下垂时手腕仍能保持15-20 度的舒适操作角度。座舱空间规划要建立三维人体包络模型,通过可变地板高度设计和滑轨机构,为不同百分位乘员预留符合 SAE 标准的肢体活动裕度。顶棚弧线需结合头部包络空间和视野要求进行参数化建模,在保证充足垂直空间的同时避免压迫感。储物空间的设置要避开主要活动区域,门板扶手需按前臂自然下垂轨迹设计倾角,确保肘部支撑面与座椅扶手形成连贯的受力平面。环境控制系统应实现温度、气流组织的精准分区,出风口导流片需支持多级阻尼调节,避免直吹敏感部位。NVH 工程要特别关注 30~200Hz 范围内的低频噪声抑制,通过模态分析和传递路径优化,消除特定工况下的共振不适感。内饰材质选择需兼顾触觉反馈与耐久性,重点区域采用渐变硬度发泡工艺,形成符合压力分布曲线的接触界面。

3.2 增强驾驶安全性

驾驶安全性的提升是汽车总布置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而人机工程学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通过科学的人体工程学分析,总布置设计能够系统性优化车辆的人机接口,从视觉感知、操作控制和应急反应三个维度构建安全驾驶环境。在视野设计方面,不仅需要考虑挡风玻璃的光学特性和几何参数,还需结合驾驶者眼球活动范围研究,确保在各种驾驶姿态下都能获得无遮挡的视野。A 柱的截面形状和位置需要经过风阻系数和视野安全性的双重验证,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视野盲区。操作部件的布置需要遵循人体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原理。方向盘的转动惯量和反馈力矩要与人臂部肌肉群的力量特性相匹配,既不能过于轻飘导致操控感缺失,也不应过于沉重造成驾驶疲劳。踏板的力位移曲线设计应符合人体下肢的施力习惯,制动踏板与加速踏板之间需要保持合理的空间间距和高度差,这个差异既要满足快速转移踩踏动作的需求,又要避免误操作风险。换挡机构的操作逻辑应当与驾驶者的肌肉记忆相吻合,挡位行程和换挡力要形成明确的触觉反馈。驾驶舱的人机界面设计需要符合注意力分配理论。仪表信息的呈现方式要遵循视觉优先级原则,关键行车数据应当位于驾驶者视线自然聚焦的区域。中控屏幕的位置和倾斜角度要确保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能清晰辨识,同时避免反光干扰。应急操作部件的布置需要满足"盲操"要求,通过触觉差异化设计实现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定位和启动。

3.3 提高操作便利性

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总布置设计需兼顾人机交互界面与储物空间的便利性。中控屏幕、物理按键及旋钮的布局需符合逻辑,功能分区明确,减少驾驶时的认知负荷。触控操作的反馈需精准,避免误触;语音控制与手势识别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操作复杂度,确保驾驶者注意力集中于道路。储物空间的设计需贴合日常使用习惯,车门储物格应能容纳饮料瓶、手机等常见物品,中控台储物盒需便于存取零散物件。后备厢空间需兼顾容积与规整性,便于行李收纳,同时考虑可扩展性(如折叠座椅、隐藏储物格)。此外,充电接口、杯架、卡槽等细节设计需位于自然触达范围内,避免驾驶者频繁调整姿势,从而提升整体使用便捷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机工程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的应用是提高汽车舒适性、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的关键。通过将人机工程原理融入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各个环节,从座椅设计、车内空间布局到视野设计、操作部件设计以及人机交互界面和储物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能够使汽车更好地适应人体的需求和驾驶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朱炜昱,袁航.基于人机工程的汽车尾门总布置方案设计[J].汽车零部件,2019,(09):62-64.

[2]周杰.人机工程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8,(23):225-226.

[3]邵智,段成钰,吕涛,等.断面设计在汽车人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汽车实用技术,2018,(18):173-175.

[4]朱一男.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乘用车总布置开发[D].吉林大学,2016.

[5]朱卫钢.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布置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