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韩浩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初中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德育教育关乎塑造学生道德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则致力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调节情绪。本文主要探讨借助有效融合策略,推动学生在道德认知以及心理素质双向提升的方法,分析课堂内外德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家庭协同共育的实施策略,探讨优化教育模式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引言:初中教育阶段关键任务是提升学生价值观及世界观,其中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在现代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道德认知相辅相成,二者的交织影响学生情感、行为及社会适应力。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在课堂内外打造既注重道德引导又关注心理发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素质。
一、塑造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学生道德认知
初中德育教育的作用不单纯局限于引导学生行为规范,更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及心理素质。德育教育以及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相辅相成,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良好塑造时,学生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因此,德育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情感以及塑造人格。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思路应立足于增强学生道德认知,注重情感与道德教育相互交织,运用多维度的教学方式融合德育及心理健康。教师应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平台,不断完善课堂结构及教学策略,使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推动学生在道德认知、行为习惯以及情感发展上同步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六个一”的德育系列活动,“六个一”就是“一个目标、一堂开学课、一场典礼、一场讲座、一场班主任例会以及一项集体活动”。这一模式强调运用多元化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塑造学生道德认知以及心理素质。教师运用精心设计的环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借助引导活动,推动学生在道德认知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教学目标围绕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培育学生道德素质,借助春季开学契机,教师将“六个一”德育活动的丰富内涵渗透到课堂以及课外,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到理解,最终在心灵深处播种出正向的道德观念。在活动中,教师利用“用心迎新”的温暖启程,设计一系列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憧憬以及目标设定。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引领学生讨论思考,确立个人的道德理想,培养起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自身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谈起,结合自身生活中的感受,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品德道德力量。接下来开展“一个讲座”——科技创新讲座,引导激发学生梦想以及个人追求,引领学生树立自信心及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借助先进的科技成就以及创新理念,带动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及道德互动,指导学生理解创新、道德责任有机结合。在年级典礼上,教师借助目标明确的演讲,向学生传递理想及行动力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道德目标。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自我认知,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促进其自我调节以及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使其在复杂的情绪及行为中找到内心平衡,从而能够自信地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挑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使学生逐步从认识深化到自我认知,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探讨内心的困惑及情感波动,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定位。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情感支持以及行为指导,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学习任务中找到自身优势及潜力,激发其内在成长动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心启航,心向阳”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中,教师借助动画故事带领学生进入情绪世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情绪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有效管理。当学生了解了情绪基本类型后,教师采用深呼吸练习以及跟朋友倾诉方式,启发学生学会识别并调节情绪。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个情绪涂鸦墙,学生能够在涂鸦墙前自由表达自身的情感,课堂气氛愉快且充满互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情绪状态?当情绪变得难以控制时,我们该怎样应对?”这一提问使得学生开始反思并关注自身的情绪反应。情绪涂鸦墙作为活动的核心,成为学生心灵的出口。在这面墙上,学生将心中的烦恼借助涂鸦倾诉出来,可以缓解情绪,同时促进彼此间的理解支持。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心理情景剧,借助角色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情绪波动。情景剧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表演,更是一个情感共鸣的过程。这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绪表达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处理情绪方式,并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自我情感以及自身心理需求。
三、家庭协同共育,德育心理双向融合
家庭协同共育在初中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引导。家庭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及德育认知,在日常言传身教中,教师借助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情感支持以及传递教育理念的途径,能够深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家庭教育的积极介入有助于缓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迷茫情绪,推动学生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家校协同,立德树人”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守护活动,带领学生回顾自身跟父母的互动经历,帮助学生识别哪些行为能够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哪些行为则可能加剧情绪困扰。借助小组讨论及情感体验,学生学会向父母表达自身需求,同时理解家长的困惑以及对学生的期待,打破传统的代际沟通壁垒。教师强调,家庭教育不限于学习支持,更要注重情感交流以及心理建设。同时教师应用时间管理法则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规划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分析自我时间管理的困难障碍,结合家庭作业以及日常生活安排,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结语: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双重作用下,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协调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家庭协同共育已成为提升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的重要途径。教师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未来,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将不再是独立的领域,而是交织融合,共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道德认知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程世平, 赵继鹏.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J].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4, 8 (03): 84-90.
[2]单子宇.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J]. 中国新通信, 2022, 24 (10): 239-241.
[3]方莹.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创新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1, 23 (05): 217-218.
[4]吴萍萍. 初中生心理发展对德育实效性影响探究 [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5 (06):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