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王敏 张晶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010000;2.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心病科,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由于目前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也逐年增多。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慢性心衰,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能改善该病的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而中医药对于治疗此病有着多靶点、低毒副作用等优势。故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指出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呼吸困难、乏力以及体液滁留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转归,主要特点为治愈率低下,患者生存率低[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心衰的患病人群也呈上升趋势,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临床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比西医治疗会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更高。中医针对慢性心衰也有着独特的认识以及治疗体系,故对近些年来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展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属“胸痹”“水肿”“心水”“喘证”“痰饮(支饮)”等范畴。“心水”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2]。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出了“心衰”的中医病名,为规范心衰的中医病名奠定了基础[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坚持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在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下,心被认为是人体的“君主之官”,主宰血脉的运行和气血的生化,因此,心脏功能的失调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多从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出发,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异常。
2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心之气阳亏虚,或兼有心阴的不足,标实则是血瘀、水饮、痰浊,其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4]。心之气阳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内在基础,血瘀是其中心病理环节,痰浊、水饮是重要的病理产物[5]。若气不足者,无力行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行不畅,内生痰浊,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更能加重气阳的亏虚。现代中医各家也从不同的着重点阐述心衰的病机。胡芳等[6]认为,慢性心衰是以心肾阳虚,阳虚饮停为其主要病机,并创新性的提出了肾虚邪伏的观点,并强调了“扶阳”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兼顾活血化瘀,葛汝青等[7]认为,心衰的病机以气虚阳衰为本,瘀血水饮为实,并提出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等治法,陈可冀认为心衰与心气亏虚,瘀血内停以及阳虚水泛密切相关[8]。
3辨证分型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9]中主要分为:①阳虚血瘀证:治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虚血瘀证:治以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③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治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4临床研究
4.1专方专药
李洪权[10]使用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配合小量西药治疗55例心力衰竭患者1个疗程(15d),总有效率为94.55%。提示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配合小量西药治疗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刘刚[11]通过对用炙甘草汤治疗35例慢性房颤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有效率为74.3%。表明炙甘草汤对慢性房颤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除了可使其心悸症状减轻外,对心脏功能的改善也有较好的作用。孙学利等[12]运用自拟参附苓术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心功能、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
4.2中药注射剂
蒋丽霞等[13]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将19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96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31.7%和40.0%,总有效率分别为75.0%、9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夏清德等[14]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生脉注射液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2例,结果显效39例,有效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27%,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陈克和[15]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CHF的36例的疗效分析,治疗组36例中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1%,结果显示该药确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未见不良反应。
5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中药注射液在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及抢救方面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广泛认可,成果有目共睹,但临床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及方法学不够严谨,RCT各实施步骤均可能产生偏倚,缺乏不良反应事件及终点事件的报道等。因此,广大医务人员仍需不断努力,争取在慢性心衰的理论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临床上开展研究设计、实施步骤更加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以终点事件为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1]白佳欢,张艳.慢性心力衰渴中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06):88-90.DOI:10.13729/j.issn.1671-7813.Z20191119.
[2]刘伟,曹雪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27-1228.
[3]杜峣楠,宋晨薇,王晓峰.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7,39(04):794-799.
[4]张持.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6(11):71-73.
[5]倪靖怡,蔡海荣,姚红,等.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5):144-146.
[6]胡芳,沈金峰,刘中勇.基于“扶阳学说”探讨慢性心衰病因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9):168-170.
[7]葛汝青,李卫星.张继东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的经验探析[J].光明中医,2016,31(18):2645-2647.
[8]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136-138.
[9]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
[10]李洪权.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5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34.
[11]刘刚.炙甘草汤治疗慢性房颤并慢性心衰35例回顾性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410-411.
[12]孙学利,教富娥,工泽.自拟参附等术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99-300.
[13]蒋丽霞,罗萍.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96例[J].陕西中医,2011,32(10):1285-1286.
[14]夏清德,王军香,朱小琴,等.单硝酸异山梨酷联合生脉注射液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72例[J].甘肃中医,2009,22(6):23-24.
[15]陈克和.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6例疗效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3):155-156.
作者简介:王敏(1998—),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晶(1969—),女,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