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构建“问题课堂”,丰富小学数学教学
于苹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查日苏镇中心学校 028000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强化自身教育能力,基于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构建“问题课堂”,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另外,构建问题课堂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当中,实现自身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问题课堂”的构建展开研究,并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课堂;小学数学;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同时小学生受到自身天性影响,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数学学习效率一直得不到增强。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教材知识内容,根据小学生实际成长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挖掘适宜的教学素材,以此有效完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以数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价值,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当中,有效推动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增强。
一、合理设计问题,调动学习热情
构建小学数学问题课堂,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问题解决,这同时也是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此,为了切实展现问题课堂的教学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首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设计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确保所设计的课堂问题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学生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比如“同学们,你们的课桌有多长呢?”“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课桌的长度呢?”通过设计此类问题,能够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与长度单位及测量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设计提问,带领学生探索“单位之间怎样换算?”“不同的物体用怎样的长度单位表示最为合理?”等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性思考,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二、开展小组合作,引发深入探究
构建小学数学问题课堂能够切实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创新,带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合作探究,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问题,根据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不断表达自身学习观点,并利用小组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以此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切实融入到小组问题探究当中。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比如A4纸、黑板、窗户等,随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基于以往所学习到的长度测量知识点,思考这些物体的周长,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是否一样?”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的周长,明确其周长计算方式,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测量计算。随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以激励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自身学习误区,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尝试测量生活中的物品,以此强化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落实问题引导,提高探究效率
为了有效增强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探明问题探索的方向,避免学生陷入到思维误区,影响数学问题的解决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全面引导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问题解决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现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有关角的图片,比如三脚架、衣架、圆规等,随后引导学生分析角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如“生活中常见的角有几种?”“怎样准确测量角的度数?”“三角形结构为什么较为稳定?”“不同角度的三角形会影响稳定性吗?”基于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提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更能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效率。
四、注重问题延伸,增强实践能力
科学有效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高效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基于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基于科学化的分析和引导,增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引发学生的深入关注,实现对数学知识问题的拓展延伸,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使其更好地运用知识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小明一家这一年总共用电1500度,而今年的最后一个月用电130度,请大家帮小明的妈妈算一下最后一个月的用电量是否高于平均值?大家平时有关注家中用电情况吗?请大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将本年度各个月的用电量数据进行统计,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这种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被有效调动起来,基于这种问题延伸的方式,能够有效强化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简要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基于问题为核心构建数学问题课堂,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开展深入性的数学探究活动,以此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另外,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问题纽带,并建立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关注,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深入性的思考,切实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媛.“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20.
[2]王桂琼.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福建:集美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