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作者

吴灿灿 韩祥芳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陈集镇刘庄小学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主观判断。本文分析了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从建立奖赏机制、利用学生的特长和制定恰当地学习目标三个层面提出了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提高小学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小学学困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或者有信心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判断。处于小学阶段中的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使学困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做事缺乏自信心。因此,培养小学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应是学校和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一)学习价值有效感低

学习价值有效感是指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期待和判断.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受其身心发展的限制,尚不能达到自己为自己设置学习目标的水平,也不能对教师设置的目标是否达成做出很好的判断。小学学困生主要的表现就是学习价值有效感较低,他们认为自己学业成绩差是因为家庭不行、教师不好等一些外部条件,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其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二)个人能力有效感低

个人能力有效感是小学生对自己达到一定学业成就所需能力的期待和判断。小学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给予否定评价。这些对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差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即表现为个人能力有效感低。小学学困生具有较强的渴望成功感,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健全,往往在学习中选择不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即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的和非常难的两个极端目标,即使自己失败了,也可以说是问题太难把失败归咎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

(三) 缺乏自我控制感

自我控制感是通过非认知因素和学习行为的控制调节而影响学习成绩的。小学学困生的自我控制感较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困生自觉性和自制性发展都不够完善,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屡次的失败导致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导致自我效能感偏低。

二、影响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

1.教育”冷暴力”的压力

学业上缺乏成功的体验是小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学家认为成功的经验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进而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屡次失败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进而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与长期的冷落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对自己失去自信,自我效能感低,以至于成绩越来越差。

2.教师评价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小学生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教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会对小学学困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你真棒”“继续努力,你会成功的”这些积极的言语评价将极大地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相反,消极的言语评价容易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另外,因此,教师评价极大的影响了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二)家庭方面

1.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普遍增多,因此溺爱型是当今社会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教养形式。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孩子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当中的宝贝。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勤奋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使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2.粗暴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粗暴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经常打骂、批评、否定孩子的能力等行为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的直接借助武力教训孩子。粗暴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错误的行为倾向,直接导致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经常性的自卑感,做事缺乏自信心,进而自我效能感较低。

3.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对孩子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不予拘束与干涉,任其自由发展。在农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经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学困生的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来扶养,由于老年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对自己孙子孙女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养成了一些懒散的坏的学习习惯,最显著的是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这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的最直接原因。

(三)自身方面

1.缺乏体验成功的经验

对于小学学困生来说,体验成功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由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很在意行为成果的发生,所以给以其经常性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2.学习方式不当

小学学困生自我组织能力较低,意志力不强。往往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式,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由于意志力较弱,他们在面对比较难的题目时直接不予思考而选择放弃不做。这些不良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学习成绩致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3.小学学困生自身个性发展的缺陷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困生自身个性的发展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性强、内心世界比较封闭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主动性不强即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不敢向老师询问,也不好意思请教会的同学,缺乏自信心。这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

三、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奖赏机制,让小学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奖励的,建立个体奖赏结构有助于小学学困生更容易的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结构不需要与优等生比较,只需以自己为标准,超越当前的自己即可获得奖赏。即当小学学困生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或者是考试成绩比上一次的成绩有提升时就及时给与奖励,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二)利用小学学困生的特长,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发挥小学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一味的凭借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和差。要利用小学学困生的特长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

(三)制定恰当地学习目标,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学困生往往表现为在学习上没有目标,找不着方向,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育小学学困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小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其设置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必须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到桃"。这样的目标能使小学学困生较容易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动机,进而促进以后的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关注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困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全面,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引导。即让小学学困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增加教师对学困生的积极关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等生的学习,更应该着重关注班级中学困生的学习,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助于整个班集体成绩的提高;增进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小学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郭素.培养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 [J].2021 (08) 143-144.

[2]倪恬静.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J].新智慧.2020 (20)116-117.

[3]司斌.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 (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