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刘奇
南京雨花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EPC总承包模式凭借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广泛应用,但其全周期管理特性加剧了造价风险。针对普通造价人员面临的合同界定模糊、设计变更频繁、市场价格波动等核心问题,本文系统梳理风险成因,构建制度优化、过程管控、能力强化、协同整合的四维应对框架,提出适配基层工作的标准化防控路径。研究成果为EPC项目造价风险防控提供实用工具,助力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对提升工程成本管理水平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工程造价风险,风险识别,风险应对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EPC总承包模式在国内建筑领域快速普及,已成为大型公共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主流实施方式。该模式通过设计、采购、施工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但同时对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普通造价人员在EPC项目中需从传统计量计价向全周期成本管控转型,面临跨阶段协同、动态风险预判等复合型任务。然而,基层工作者普遍存在风险识别滞后、防控手段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EPC模式对主动式风险管控的需求。基于此,本文聚焦基层造价岗位实操痛点,旨在构建一套适配EPC项目特性、便于一线应用的风险应对体系,为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1工程造价风险识别
1.1合同条款风险
合同条款作为EPC项目权责分配的核心载体,其风险主要源于条款设计的完备性与可执行性不足。总价包干条款虽能锁定投资上限,但前期勘察不充分、技术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易导致隐性成本显性化,例如地质条件突变、材料性能升级等未约定事项引发的额外支出。同时,合同界面责任划分模糊现象普遍存在,设计责任与施工责任的交叉地带易产生索赔争议,如施工图深化设计的权属不清导致变更签证纠纷频发。此类风险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可控性,需通过精细化合同管理予以规避。
1.2设计管理风险
设计阶段作为EPC项目造价控制的源头环节,其风险集中体现为设计深度不足与变更管理失序。初步设计阶段因工期压缩或成本估算粗放,常出现工程量清单漏项、技术参数偏差等问题,致使后续招标控制价失真,施工阶段造价修正成本陡增。此外,设计变更的随意性与滞后性显著,业主需求调整、专业协同不足等因素导致变更指令频繁下发,不仅产生直接变更费用,更可能引发施工返工、工期延长等连锁反应,形成成本失控的多米诺效应。
1.3施工过程风险
施工阶段的动态性特征使造价风险呈现显著传导性与叠加性。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尤为突出,EPC项目长周期特性与市场价格监测机制缺位,导致钢材、水泥等主材涨价难以及时纳入调价机制,成本超支压力向总承包方单向传导。同时,进度计划执行偏差引发的成本叠加效应不容忽视,工序衔接失误、设备供应延迟等问题造成人工窝工、机械闲置等间接成本攀升,且延误导致的赶工措施费、违约赔偿金等衍生支出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1.4管理协同风险
参建方协同效能低下是制约EPC项目造价管控的重要瓶颈。设计、采购、施工三方信息孤岛现象普遍,沟通机制缺失导致设计方案与施工可行性脱节,例如管线综合排布未考虑施工空间需求,被迫返工调整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传递失真问题贯穿项目各阶段,进度数据上报延迟、成本台账更新滞后等现象,使管理层难以及时获取真实成本状态,错误决策可能引发预算失控。此类风险凸显了构建高效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2风险成因分析
2.1管理机制层面
现行造价管理制度与EPC模式的集成化特征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多数企业沿用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管理体系,未针对EPC项目全周期管理特点建立专用制度,导致设计优化激励不足、过程成本预警滞后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定额计价模式强调事后核算,难以适应EPC项目“边设计、边施工”的动态成本管控需求,尤其在设计变更联动调价、风险包干范围界定等环节缺乏操作性规范。这种制度性缺陷使造价控制陷入被动响应状态,无法实现风险的前置化防控。
2.2人员能力层面
基层造价人员的专业素养与EPC模式要求存在显著代差。长期从事计量计价等基础性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全过程造价控制的系统性思维,对设计阶段成本优化、采购阶段供应链整合等关键环节介入能力不足。同时,跨专业协同管理经验的缺失,导致造价人员难以有效衔接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例如在深化设计评审中无法识别可施工性缺陷引发的成本风险。此类能力短板使造价管理停留于数据核算层面,难以发挥主动控制功能。
2.3实施过程层面
EPC项目实施流程的脱节加剧了造价失控风险。设计阶段造价介入深度不足是核心症结,多数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仅开展概算编制,未建立设计优化与成本控制的联动机制,致使施工图预算与初步设计概算偏差率居高不下。此外,过程签证管理规范性缺失问题突出,签证事项审批流程冗长、变更费用核算标准模糊等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滋生结算争议,更导致成本数据失真,严重影响动态成本分析的准确性。
2.4外部环境层面
市场环境波动与政策调整构成不可控风险源。造价人员对大宗材料价格走势、劳动力成本变化等市场要素缺乏科学预判工具,依赖经验估测的决策模式难以及时响应价格异动,尤其在长周期项目中易出现调价机制失效。同时,环保政策升级、定额标准修订等政策性调整频发,企业未建立政策追踪与影响评估机制,导致设计标准迭代滞后、施工措施费计算依据过时等问题,进一步放大造价偏差风险。
3风险应对策略
3.1制度优化策略
制度体系重构是风险防控的基础支撑。需编制EPC专用造价管理手册,明确各阶段成本控制标准、权责划分规则及风险处置流程,重点规范总价包干范围界定、变更调价机制等核心条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操作指南。同步开发动态成本预警指标库,选取设计偏差率、材料价格波动阈值、进度延误系数等关键参数,构建分级预警模型,实现风险从识别到响应的快速转化。通过制度标准化与预警智能化双重驱动,提升风险防控的规范性与前瞻性。
3.2过程控制策略
强化全流程动态管控是风险治理的核心路径。在设计阶段推行造价前置审查机制,要求造价人员深度参与方案比选、技术经济论证等环节,通过限额设计、价值工程等工具约束设计自由度,从源头遏制造价偏差。针对变更管理建立多方会审制度,联合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方对变更必要性、费用合理性进行联合评审,避免单方面决策导致的成本失控。此类策略通过关键节点介入与多主体制衡,增强过程控制的主动性与协同性。
3.3能力提升策略
人员素质升级是风险防控的底层保障。系统化开展EPC专项技能培训,重点强化设计概算编制、合同风险识别、供应链成本分析等复合型能力,帮助造价人员完成从“计量员”向“成本管控师”的角色转型。同时,组织编制常见风险案例参考集,提炼合同纠纷、设计缺陷、材料涨价的典型场景及处置方案,为基层工作者提供可参照的实战工具箱。通过知识赋能与经验沉淀双轨并进,切实提升风险应对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3.4协同管理策略
信息共享与决策协同是突破管理壁垒的关键举措。搭建项目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设计图纸、采购清单、进度报表等核心数据,实现造价信息与工程实施的实时联动,消除因信息孤岛导致的重复劳动与决策误判。推行定期成本分析例会制度,组织各参建方围绕成本执行偏差、风险预警事项展开专题研讨,形成“问题曝光—归因分析—措施落地”的闭环管理机制。此类策略通过技术赋能与组织革新,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生态。
结束语
EPC模式造价风险管理需立足全链条防控,本文重点通过动态预警机制前置风险识别,依托变更会审制度强化过程管控,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转变,希望为EPC项目成本管控提供可复用的方法论框架,助力工程建设领域实现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善文.总承包模式下造价风险防控实证研究[M].建筑经济出版社,2023
[2]张明华.EPC项目合同管理与风险分担机制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3]王立强.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与实务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