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美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分析

作者

李亚楠

马鞍山市建中学校 243000

引言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实施有效的美育教育尤为重要。音乐课程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和情感体验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在美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美育与音乐课程的融合还存在诸多不足,教学目标模糊、内容割裂、实施策略单一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本文旨在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分析制约因素,提出融合实施策略,以期为提升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和美育实效提供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价值定位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审美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启蒙阶段。音乐课程作为学生接触艺术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更承担着情感陶冶和审美引导的功能。从旋律、节奏到歌词内容,音乐以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感知中体验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而音乐教学正好以声音为媒介,将艺术之美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其形成对生活、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美的感受力与判断力,逐步构建起个体独立的审美意识体系。

此外,音乐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情绪调节、个性表达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学生在反复聆听与表达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感知自己、尊重差异,为其健康人格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滋养。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在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深厚的内在契合性,应当成为学校美育实施的核心阵地之一。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实施的现实问题

尽管美育理念在教育政策中不断强调,但在实际教学层面,仍面临多重障碍。其一是教学目标定位模糊。部分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仍停留在形式层面,往往只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审美引导,导致课堂教学流于机械、缺乏温度。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单一与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艺术兴趣,致使美育功能难以真正实现。其三是教学形式缺乏创新,课堂缺少互动与体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深入参与音乐美感的建构过程,影响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

此外,当前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备审美引导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专业音乐教师,使得美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部分地区甚至将音乐课程边缘化,课时安排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进一步削弱了美育实践的实施基础。要实现美育教育的有效推进,亟需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多维度入手,进行系统化改革与优化,推动音乐课堂从“技能导向”转向“审美导向”的根本性转变。

三、融合美育理念的音乐教学设计优化路径

在日常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美育教育进行融合,充分发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美育因素,创新音乐课程教学形式,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美育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时,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要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情感投入和审美体验,使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和唤醒审美意识的重要空间。

例如在教学《茉莉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地域文化背景、歌词的意境表达以及旋律的流动美感,在学唱的过程中体会“清香、柔美、亲切”的审美特征。通过组织学生创设表演情境、编排律动,甚至尝试自制简单乐器,构建一个沉浸式的艺术学习空间,让学生以多感官、多方式参与其中,不仅提升了对音乐的兴趣,也增强了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美的感受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与美育目标的双重达成。

四、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美育教学能力的关键路径

美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育人”根本在于教师。音乐教师的美育素养和审美引导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美育意识淡薄、审美经验缺乏、艺术修养不足等问题,部分教师对美育内涵理解不清,仅将其等同于形式化展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为破解这一困境,首先应加强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通过讲座、观摩、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师审美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确保在课堂中自觉融入美育理念。

同时,应鼓励教师参与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与文化活动,如舞台表演、社区服务、音乐节协办等,使其在真实艺术情境中提升感悟力与表现力,将更具感染力的美育实践带入课堂。学校还应注重建立教师教学共同体,推动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教研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持续探讨美育实施策略。唯有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育人功能与审美教育目标,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获得更深层的发展。

五、构建多元融合的美育教育生态体系

小学音乐美育的有效推进不能仅依赖课堂教学,还需构建一个多元参与、资源丰富、持续互动的教育生态体系。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之外,拓展丰富的校内外音乐美育活动,如音乐节、合唱比赛、艺术社团、学生原创音乐展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与体验音乐之美的舞台,让艺术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情境化、实践化、生活化的方式,增强音乐学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创造能力。

与此同时,家庭与社区也应成为美育延展的重要力量,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音乐学习过程,支持其参加各类艺术培训与演出活动,共同营造尊重艺术、欣赏美、表达美的生活环境。在政策支持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明确的美育发展规划,统筹资源,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与实践支持。通过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的多方联动,构建覆盖课堂内外、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美育教育立体化格局,使学生在音乐中真正实现审美素养与人格的同步成长。

结论

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其作用不仅在于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达美。当前小学音乐与美育融合面临理念模糊、路径欠缺、师资不足等问题,亟待在教学设计、教师素养、课程资源与教育生态等方面多方发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音乐教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与综合性,构建协同推进的美育教学机制,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斯乐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02):12-13.

[2] 林雯聪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31):135-136.

[3] 汤峻 .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有效结合 [J]. 学苑教育 ,2022,(23):82-83+86.